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对象概念 | 第11-13页 |
·交互设计与交互性 | 第11-12页 |
·叙事空间理论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叙事空间概念及其理论阐述 | 第16-25页 |
·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的交互性思维的转变 | 第16-19页 |
·叙事学概念以及定义 | 第16页 |
·叙事学起源 | 第16-17页 |
·叙事学演变和发展 | 第17-19页 |
·后经典叙事学中的交互性思维在文学和电影中的体现 | 第19-20页 |
·叙事空间理论的产生 | 第20-21页 |
·叙事空间理论的思维特点 | 第21-22页 |
·注重时间性 | 第21页 |
·注重事物之间关联性 | 第21-22页 |
·注重时序性 | 第22页 |
·注重空间形态与人的交互性 | 第22页 |
·叙事空间设计法用在建筑和城市设计中的研究成果 | 第22-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城市广场交互性的演变及趋势 | 第25-35页 |
·城市广场的概念及特质 | 第25-26页 |
·城市广场的概念 | 第25页 |
·城市广场的特质 | 第25-26页 |
·城市广场交互性的演变及分析 | 第26-32页 |
·古代城市广场交互性的演变 | 第26-31页 |
·现代城市广场交互性的体现 | 第31-32页 |
·城市广场交互性的演变趋势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我国城市广场交互性缺失问题研究 | 第35-46页 |
·城市广场现状问题 | 第35-38页 |
·尺度失当,内容单调 | 第35页 |
·广场与周边建筑脱节 | 第35-36页 |
·广场本地特色薄弱 | 第36页 |
·广场公共设施不完善 | 第36-37页 |
·广场使用时间受限 | 第37-38页 |
·广场植被结构单一 | 第38页 |
·城市广场交互性缺失现状分析 | 第38-44页 |
·物质要素之间交互性的缺失现状分析 | 第39-41页 |
·人与物质要素交互性的缺失现状分析 | 第41-43页 |
·人与人交互性的缺失现状分析 | 第43-44页 |
·叙事空间理论用于提升城市广场交互性的可行性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提升城市广场交互性的设计方法研究 | 第46-72页 |
·提升物质要素之间交互性的设计方法研究 | 第46-55页 |
·结构逻辑组织方法 | 第47-49页 |
·蒙太奇设计手法 | 第49-55页 |
·提升人与物质要素交互性的设计方法研究 | 第55-65页 |
·提升人与物质要素交互性的前提 | 第55-59页 |
·提升人与物质要素交互性的方法 | 第59-65页 |
·提升人与人交互性的设计方法研究 | 第65-69页 |
·人与人交互性的表现形式 | 第66-67页 |
·提升人与人交互性的细部处理 | 第67-69页 |
·提升不同类型广场交互性的设计方法初步研究 | 第69-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棕榈滩(北片区)城市广场交互性设计实践研究 | 第72-81页 |
·三亚市·棕榈滩(北片区)现状 | 第72-73页 |
·区位介绍 | 第72页 |
·存在问题分析 | 第72-73页 |
·设计项目文化 | 第73页 |
·棕榈滩(北片区)城市广场交互性设计实践方案 | 第73-75页 |
·城市广场在城市设计中地位 | 第73-74页 |
·城市广场概况 | 第74-75页 |
·棕榈滩(北片区)城市广场交互性设计策略探讨 | 第75-80页 |
·叙事结构逻辑组织方法 | 第75-76页 |
·文化符号选取 | 第76-78页 |
·修辞手法使用 | 第78-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