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采场底板变形破坏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跨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 第16-18页 |
·试验巷道的工程概况 | 第18-23页 |
·工作面地质概况 | 第18-20页 |
·工作面的回采方法和回采工艺 | 第20-22页 |
·-300大巷地质概况 | 第22-23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跨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力学分析 | 第25-37页 |
·工作面开采对跨采巷道围岩受力的影响分析 | 第25-26页 |
·跨采巷道围岩应力与应变的弹性分析 | 第26-36页 |
·跨采巷道围岩应力分布 | 第26-32页 |
·跨采巷道围岩应力与变形分布 | 第32-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跨采巷道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 第37-55页 |
·概述 | 第37-40页 |
·FLAC3D的简介 | 第37页 |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37-39页 |
·数值模拟计算方案的确定 | 第39-40页 |
·跨采巷道未受采动影响和受采动影响时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40-44页 |
·围岩应力分析 | 第40-42页 |
·围岩位移分析 | 第42-43页 |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43-44页 |
·不同垂距下工作面回采时跨采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 第44-50页 |
·垂直应力分布规律 | 第44-47页 |
·水平应力分布规律 | 第47-50页 |
·不同垂距下工作面回采时跨采巷道围岩变形情况模拟 | 第50-54页 |
·垂直位移分布规律 | 第50-52页 |
·水平位移分布规律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4 跨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 第55-71页 |
·-300北大巷变形情况调查 | 第55-58页 |
·-300北大巷变形破坏情况 | 第55-57页 |
·-300北大巷围岩破坏原因及破坏特点 | 第57-58页 |
·跨采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控制的方法 | 第58-61页 |
·跨采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58-59页 |
·跨采巷道围岩稳定性的控制方法 | 第59-60页 |
·跨采巷道围岩稳定性的控制原则 | 第60-61页 |
·跨采巷道围岩控制方案的确定 | 第61-70页 |
·不同支护方案的提出 | 第61-62页 |
·不同支护方案下围岩位移的变化情况 | 第62-65页 |
·支护方案及支护参数的确定 | 第65-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5 工业性试验 | 第71-85页 |
·跨采巷道围岩表面位移的监测 | 第71-76页 |
·监测点的位置 | 第71-72页 |
·监测的结果及分析 | 第72-76页 |
·跨采巷道锚杆(索)受力情况监测 | 第76-79页 |
·监测点的位置 | 第76-77页 |
·监测的结果及分析 | 第77-79页 |
·跨采巷道深部围岩位移监测 | 第79-83页 |
·监测点位置 | 第79页 |
·监测的结果及分析 | 第79-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主要结论 | 第85-86页 |
·论文不足与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作者简历 | 第91-9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