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在肉鸡体内的残留及其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第一章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 第11-21页 |
1 单端孢霉烯毒素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 第11-12页 |
2 代谢和毒代动力学 | 第12-13页 |
3 急性毒性的影响 | 第13-14页 |
4 慢性毒性作用 | 第14-16页 |
5 免疫影响 | 第16-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页 |
第二章 脱氧雪腐镰刀菌稀醇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1 薄层层析(TLC)法检测DON | 第21页 |
2 气相色谱(GC)法检测DON | 第21-22页 |
3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DON | 第22-23页 |
4 免疫学方法检测DON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5页 |
下篇 试验研究 | 第25-57页 |
第三章 霉玉米制备、检测条件建立与其毒素含量检测 | 第25-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5页 |
·主要试剂与耗材 | 第25-26页 |
·菌株的活化与培养 | 第26-27页 |
·优势菌株的活化与培养 | 第26页 |
·孢子液制备与计数 | 第26-27页 |
·霉玉米的培养 | 第27页 |
·霉玉米毒素含量检测 | 第27-28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27页 |
·毒素检测 | 第27-28页 |
·液质条件 | 第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禾谷镰刀菌培养 | 第28-29页 |
·孢子液制备 | 第29-30页 |
·霉玉米的制备 | 第30页 |
·霉玉米中毒素含量检测 | 第30-31页 |
3 讨论 | 第31-32页 |
4 小结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第四章 霉饲料中DON在肉鸡体内的残留 | 第34-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4页 |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试验动物的饲养 | 第34-35页 |
·样品采集 | 第35页 |
·毒素含量的测定 | 第35-36页 |
·样品预处理 | 第35页 |
·液质条件 | 第35-36页 |
·统计分析 | 第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DON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在肉鸡体内的分布残留 | 第36-42页 |
·DON毒素的分布残留 | 第36-39页 |
·DOM-1毒素的分布残留 | 第39-42页 |
3 讨论 | 第42页 |
4 小结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第五章 霉饲料对肉鸡生产性能和骨代谢的影响 | 第45-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9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5页 |
·主要试剂 | 第45-46页 |
·试验动物的饲养 | 第46页 |
·样品采集 | 第46页 |
·骨长度的检测 | 第46页 |
·骨放射密度的检测 | 第46页 |
·骨强度的检测 | 第46页 |
·胫骨灰分的检测 | 第46-47页 |
·小肠石蜡切片的制备 | 第47-49页 |
·载玻片防脱片处理 | 第47页 |
·取样 | 第47页 |
·脱水 | 第47-48页 |
·透明 | 第48页 |
·浸蜡与包埋 | 第48页 |
·切片 | 第48-49页 |
·组织切片常规脱蜡至水 | 第49页 |
·组织切片的HE染色 | 第49页 |
·统计分析 | 第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体重、肝指数、采食量和料肉比变化 | 第49-50页 |
·血浆钙、磷水平 | 第50-51页 |
·骨参数变化 | 第51-52页 |
·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52-53页 |
3 讨论 | 第53-54页 |
4 小结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全文总结 | 第57-59页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