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1-28页 |
第一章 稻曲病研究进展 | 第12-22页 |
1 稻曲病的为害及症状 | 第12-13页 |
·稻曲病的分布及其危害 | 第12页 |
·稻曲病的症状 | 第12-13页 |
2 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15页 |
·稻曲病菌菌落特征 | 第13页 |
·稻曲病菌的分生孢子 | 第13-14页 |
·稻曲病菌的厚垣孢子 | 第14页 |
·稻曲病菌的子囊和子囊孢子 | 第14-15页 |
3 稻曲病菌的人工接种 | 第15页 |
4 影响稻曲病发病的因素 | 第15-18页 |
·水稻品种抗性 | 第15-16页 |
·田间病原菌的基数 | 第16页 |
·气象条件 | 第16-17页 |
·栽培条件 | 第17-18页 |
5 稻曲病的防治方法 | 第18-22页 |
·农业防治 | 第18页 |
·化学防治 | 第18-19页 |
·生物防治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稻曲病菌群体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第22-28页 |
1 分子标记技术在群体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第22-25页 |
·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 第22-23页 |
·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 第23页 |
·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 | 第23-24页 |
·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 第24页 |
·Rep-PCR | 第24-25页 |
·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 第25页 |
·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 第25页 |
2 分子标记技术在稻曲病菌群体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第25-28页 |
·RAPD在稻曲病菌群体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Rep-PCR在稻曲病菌群体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AFLP在稻曲病菌群体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第27页 |
·SNP在稻曲病菌群体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28-68页 |
第一章 不同致病力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0-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2页 |
2 结果分析 | 第32-37页 |
·菌株生长速率、色泽与致病力 | 第32-33页 |
·温度对稻曲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3-34页 |
·pH对稻曲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4页 |
·不同氮源对稻曲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4-36页 |
·不同碳源对稻曲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6-37页 |
3 讨论 | 第37-40页 |
第二章 影响稻曲病发病严重度主要因素的研究 | 第40-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试验地点及供试品种 | 第41页 |
·不同菌龄分生孢子产孢量的测定 | 第41页 |
·不同菌龄分生孢子致病力测定 | 第41页 |
·不同接种条件下致病力测定 | 第41-42页 |
·测定试验水泥池土壤中氮的含量 | 第42页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42页 |
2 试验结果 | 第42-48页 |
·不同菌龄分生孢子产孢量与稻曲病发病的关系 | 第42-43页 |
·不同接种条件对稻曲病发病的影响 | 第43-46页 |
·不同环境因素对稻曲病菌发病影响 | 第46-48页 |
3 讨论 | 第48-50页 |
第三章 中国主要稻区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0-6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材料 | 第52页 |
·试验方法 | 第52-54页 |
2 结果 | 第54-65页 |
·水稻稻曲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其相关性分析 | 第55-59页 |
·稻曲病菌生物学特性与地理区域关系 | 第59-61页 |
·稻曲病菌BOX-PCR、ERIC-PCR、REP-PCR分子指纹图谱及其分析 | 第61-62页 |
·稻曲病菌BOX-PCR指纹图谱的基因类群与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 第62-65页 |
3 讨论 | 第65-68页 |
全文总结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