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中耐冷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模拟污水COD去除效果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符号和缩略语说明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 1 我国水资源状况、污染现状及影响 | 第12-15页 |
| ·我国水资源状况 | 第12-13页 |
| ·我国水资源污染状况 | 第13-14页 |
| ·水污染对人类的影响 | 第14-15页 |
| 2 污水处理技术及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 ·污水处理技术 | 第15-16页 |
| ·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 3 微生物聚集体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 第17-19页 |
| ·吸附作用 | 第17-18页 |
| ·吸收作用 | 第18页 |
| ·降解作用 | 第18页 |
| ·指示作用 | 第18-19页 |
| 4 低温对微生物的影响及低温微生物的定义 | 第19-21页 |
| ·低温对微生物的影响 | 第19-21页 |
| ·低温微生物的定义 | 第21页 |
| 5 低温微生物低温适应性机制 | 第21-23页 |
| ·细胞水平 | 第21-22页 |
| ·分子水平适应机制 | 第22-23页 |
| 6 低温微生物的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 ·地位微生物对城市生活污水中COD的去除 | 第23页 |
| ·对污水中氮和磷的降解 | 第23-24页 |
| ·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的降解 | 第24页 |
| ·对氯酚类物质的降解 | 第24页 |
| ·对脂肪类物质的降解 | 第24-25页 |
| ·对芳香烃类物质的降解 | 第25页 |
| 7 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 ·研究背景 | 第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 第二章 活性污泥中耐冷菌的多样性 | 第28-3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 ·样品来源 | 第29页 |
| ·试剂与培养基 | 第29页 |
| ·试验方法 | 第29-3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 ·耐冷菌16SrDNA的扩增产物 | 第32-33页 |
| ·16SrDNA酶切片段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3页 |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3-34页 |
| 3 讨论 | 第34-35页 |
| 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高效耐冷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36-5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2页 |
| ·样品来源 | 第37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37-38页 |
| ·主要培养基 | 第38页 |
| ·耐冷茵的筛选 | 第38-39页 |
| ·耐冷菌的鉴定 | 第39-41页 |
| ·优势菌株生长特性的研究 | 第41-4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 ·耐冷菌的筛选 | 第42-43页 |
| ·DW1菌株的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特性 | 第43-44页 |
| ·DW1菌株的16S rDNA鉴定 | 第44-45页 |
| ·优势菌株生长特性的研究 | 第45-48页 |
| 3 讨论 | 第48-49页 |
| 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脱氢酶活性分析及低温污水处理效率 | 第50-6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 ·模拟污水 | 第50页 |
| ·脱氢酶活性的测定 | 第50-51页 |
| ·低温菌脱氢酶活性的研究 | 第51-52页 |
| ·不同因素对低温细菌处理污水的影响 | 第52-5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9页 |
| ·低温菌脱氢酶活性的研究 | 第53-56页 |
| ·运行时间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56页 |
| ·初始COD对COD去除率及体系DHA活性影响 | 第56-58页 |
| ·接种量对COD去除率及体系DHA活性影响 | 第58-59页 |
| ·初始pH对COD去除率及体系DHA活性影响 | 第59页 |
| 3 讨论 | 第59-60页 |
| 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全文总结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 创新之处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