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文学批评史论文

“屈宋”并称问题批评史论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6-8页
第一章 引论第8-12页
 第一节 屈、宋研究的源起与特点第8-9页
 第二节 屈、宋评价,即“屈宋”并称问题历史概观第9-10页
 第三节 “屈宋”并称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第10-12页
第二章 “屈宋”并称问题的历史还原第12-39页
 第一节 两汉魏晋时期屈原与宋玉的文学地位关系第12-14页
 第二节 刘勰《文心雕龙》首将屈、宋并称,历史意义深远第14-18页
  一、 《文心雕龙》将屈原、宋玉首次并提,宋玉不再是附庸第15页
  二、 《文心雕龙》肯定了宋玉对赋体文学——散体赋有开创之功第15-16页
  三、 《文心雕龙》全面肯定宋玉的文学成就,宋与屈齐名的文学史地位得以确立第16-18页
 第三节 萧梁之后,唐宋以来“屈宋”并称批评的具体表现类析第18-39页
  一、 将“屈宋”并称,持积极肯定态度者第18-27页
  二、 虽将“屈宋”并称,却皆为否定态度者第27-29页
  三、 “屈宋”并列,偏提宋玉者第29-31页
  四、 接受“屈宋”并称,但认为宋承屈而逊其后者第31-36页
  五、 否定屈、宋可以并称,宋较之屈尚有距离者第36-39页
第三章 “屈宋”并称问题的学术论证第39-44页
 第一节 宋玉骚体作品继承屈原衣钵,并有独创性,后世无人能及第39-41页
  一、 《九辩》开拓“悲秋”主题,引领千古“悲秋”情结第39-40页
  二、 《九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创造了文学新笔法第40-41页
 第二节 宋玉开创散体赋,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贡献堪与屈原比肩第41-42页
  一、 “问对体”的篇章结构对汉散体赋结构的影响第41页
  二、 “韵散相间”的语言形式对汉散体赋语言的影响第41-42页
  三、 “铺陈”的写作手法对汉散体赋表现手法的影响第42页
 第三节 宋玉极大拓展创作领域,促进了为中国文学的多样化发展第42-44页
  一、 极具个性色彩的感伤描写,为中国感伤文学奠基第43页
  二、 关注普通人,反映下层人民的悲苦生活,为平民文学蓄势第43页
  三、 作品描写通俗化,开俗世艳情文学之先河第43-44页
第四章 二十世纪以来屈、宋批评的曲折发展和重新觉醒第44-53页
 第一节 世纪初期以来对屈、宋的怀疑和否定之论争第44-48页
  一、 廖平、胡适肇端“屈原否定论”第44-45页
  二、 屈、宋否定与反否定之争第45-47页
  三、 朱东润《楚辞探故》代表国内“屈原否定论”余绪渐消第47页
  四、 日本“屈原否定论”再起波澜第47-48页
 第二节 “屈原否定论”之争以外的屈、宋批评偏离学术真实第48-50页
  一、 屈原地位不断提升:文学弄臣——人民诗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诗人第49页
  二、 宋玉“遭遇不公”,文学史地位乃至社会地位直线下降第49-50页
 第三节 “文革”后至二十一世纪初屈、宋学术批评重新觉醒第50-53页
  一、 这一时期有关屈、宋其人的历史真实性得到最终确认第50-51页
  二、 对屈、宋作品的辨伪及各自文学价值的评定渐趋共识第51页
  三、 屈、宋文学成就和文学史地位得到重新审视,定位更符合历史真实第51-53页
结语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57-58页
后记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澄净的思 深切的悟--论史铁生的生命意识和文学精神
下一篇:《韩诗外传》与上古文学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