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全球气候变化 | 第12页 |
·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 | 第12-13页 |
·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土壤碳储量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1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0-29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0-23页 |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气候特征 | 第20-21页 |
·动植物资源 | 第21页 |
·土壤类型 | 第21-22页 |
·森林资源现状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9页 |
·样地布设 | 第25-26页 |
·乔木层信息采集 | 第26页 |
·灌木、草本及枯落物信息采集 | 第26-27页 |
·土样采集 | 第27页 |
·碳含量测定 | 第27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小陇山典型森林类型生物量研究 | 第29-36页 |
·乔木层生物量方程 | 第29-30页 |
·乔木层生物量 | 第30-31页 |
·灌木层生物量 | 第31-32页 |
·草本层、枯落物层生物量 | 第32-33页 |
·典型森林类型植被层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 第33-34页 |
·小结和讨论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小陇山典型森林类型植被层碳含量、碳密度研究 | 第36-45页 |
·植被层碳含量 | 第36-39页 |
·乔木层碳含量 | 第36-38页 |
·灌木层碳含量 | 第38-39页 |
·草本层、枯落物碳含量 | 第39页 |
·植被层碳密度 | 第39-43页 |
·乔木层碳密度 | 第39-40页 |
·灌木层碳密度 | 第40-41页 |
·草本层、枯落物碳密度 | 第41-42页 |
·七种森林类型植被层碳密度分配格局 | 第42-43页 |
·小结和讨论 | 第43-45页 |
·碳含量 | 第43-44页 |
·碳密度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土壤层有机碳含量、碳密度研究 | 第45-48页 |
·土壤有机碳含量 | 第45-46页 |
·土壤有机碳密度 | 第46页 |
·小结和讨论 | 第46-48页 |
·土壤有机碳含量讨论 | 第46-47页 |
·土壤有机碳密度讨论 | 第47-48页 |
第六章 小陇山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 第48-51页 |
·小陇山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 | 第48-50页 |
·小结和讨论 | 第50-51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1-53页 |
·主要结论 | 第51-52页 |
·研究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