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沟煤矿副井井筒破裂机理及治理技术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1 绪论 | 第13-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 2 五沟煤矿地质及水文特征 | 第17-25页 |
| ·矿井概况 | 第17-18页 |
| ·位置及交通 | 第17页 |
| ·煤矿开采 | 第17-18页 |
| ·地表水系 | 第18页 |
| ·气象 | 第18页 |
| ·矿井地质特征 | 第18-21页 |
| ·第四系 | 第19-20页 |
| ·第三系 | 第20页 |
| ·二叠系 | 第20-21页 |
| ·石炭系 | 第21页 |
| ·奥陶系中下统 | 第21页 |
| ·矿井水文地质特征 | 第21-25页 |
| ·新生界松散层、隔水层 | 第21-22页 |
| ·二叠系煤系含、隔水层 | 第22-23页 |
| ·太原组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 第23页 |
| ·本溪组铝质泥岩隔水层 | 第23页 |
| ·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 第23-25页 |
| 3 五沟副井井筒破坏机理初步分析 | 第25-39页 |
| ·副井概况 | 第25-26页 |
| ·副井破坏特征 | 第26-28页 |
| ·松散层水位动态与地面沉降 | 第28-37页 |
| ·工业广场水源井布置 | 第28-29页 |
| ·松散层底部含水层水位动态分析 | 第29-31页 |
| ·松散层水位动态与矿井涌水量关联性 | 第31-33页 |
| ·工业广场地面沉降 | 第33-34页 |
| ·松散层水位与地面沉降的相关性 | 第34-37页 |
| ·副井井筒破坏机理 | 第37-39页 |
| 4 五沟副井井筒破坏的数值模拟 | 第39-65页 |
| ·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 第39-40页 |
| ·模型的建立及相关参数的选取 | 第40-42页 |
| ·井筒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42-65页 |
| ·建井前自重应力场模拟 | 第42-43页 |
| ·建井后井壁与松散层平衡状态下的数值模拟 | 第43-45页 |
| ·建井后底含失水立井井筒的数值模拟 | 第45-65页 |
| 5 五沟副井破坏井壁的治理 | 第65-79页 |
| ·井筒破坏治理技术现状 | 第65-68页 |
| ·注浆加固法 | 第65-66页 |
| ·卸压套壁法 | 第66-67页 |
| ·改善井壁结构法 | 第67-68页 |
| ·五沟副井治理技术实施 | 第68-78页 |
| ·注浆堵水 | 第69-74页 |
| ·开卸压槽 | 第74-76页 |
| ·架设井圈 | 第76-78页 |
| ·控制井筒破裂的治本措施 | 第78-79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 ·主要结论 | 第79页 |
| ·展望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致谢 | 第85-87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