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EM勘探系统中电源站的设计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 ·引言 | 第13页 |
| ·地球物理勘探简介 | 第13-19页 |
| ·地球物理勘探原理简介 | 第14-15页 |
| ·地震勘探法 | 第15-17页 |
| ·瞬变电磁法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数据采集网络的技术讨论 | 第19-27页 |
| ·数据采集网络的目标 | 第19-21页 |
| ·数据采集网络的技术指标 | 第21-27页 |
| ·系统最大拓扑结构(管理节点的管理能力) | 第22-23页 |
| ·数据传输距离 | 第23页 |
| ·各级节点的最大可靠数据率 | 第23页 |
| ·时间同步精度 | 第23页 |
| ·供电能力与各级节点功耗 | 第23页 |
| ·持续工作时间 | 第23-24页 |
| ·异常处理及恢复能力 | 第24页 |
| ·无线调试能力 | 第24页 |
| ·远程在线升级能力 | 第24-25页 |
| ·防水防尘特性 | 第25页 |
| ·仪器工作温度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数据采集网络的设计 | 第27-41页 |
|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第27-30页 |
| ·分布式中心结构 | 第27-28页 |
| ·横缆低速通道—采集站和电源站之间的链路连接 | 第28-29页 |
| ·横缆高速通道—电源站和交叉站之间的链路连接 | 第29-30页 |
| ·纵缆—交叉站与主机之间的链路连接 | 第30页 |
| ·分布式管理方式 | 第30-31页 |
| ·采集站接口单元简介 | 第31-33页 |
| ·采集站的任务 | 第32页 |
| ·硬件组成 | 第32-33页 |
| ·电源站简介 | 第33-39页 |
| ·电源站的任务 | 第34-35页 |
| ·硬件组成 | 第35-36页 |
| ·工作管理流程有关的命令 | 第36-39页 |
| ·交叉站简介 | 第39-40页 |
| ·交叉站的任务 | 第39-40页 |
| ·硬件组成 | 第40页 |
| ·主机接口单元简介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分布式中心—电源站 | 第41-69页 |
| ·数据命令流的可靠收发与转发 | 第41-54页 |
| ·物理层 | 第41-43页 |
| ·链路层 | 第43-49页 |
| ·应用层 | 第49-54页 |
| ·分布式中心的实现 | 第54-63页 |
| ·分布式管理中心 | 第54-56页 |
| ·分布式授时中心 | 第56-59页 |
| ·分布式供电中心 | 第59-60页 |
| ·分布式调试中心 | 第60-62页 |
| ·离线存储中心 | 第62-63页 |
| ·特色功能 | 第63-69页 |
| ·LVDS驱动电流动态调节 | 第63-66页 |
| ·CPU/FPGA远程在线升级 | 第66-69页 |
| 第五章 测试与分析 | 第69-77页 |
| ·电源站最大管理能力 | 第69页 |
| ·LVDS和百兆以太网的传输性能 | 第69-70页 |
| ·电源站最大处理数据率 | 第70-72页 |
| ·本地数据率 | 第70-71页 |
| ·转发数据率 | 第71-72页 |
| ·时钟同步性能 | 第72-74页 |
| ·GPS秒脉冲时钟同步性能 | 第72页 |
| ·电源站本地时钟同步性能 | 第72-73页 |
| ·采集站时刻同步精度 | 第73-74页 |
| ·电源站功耗 | 第74-77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 ·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结果 | 第77页 |
| ·存在的问题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 附录A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