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选题背景 | 第12-18页 |
·过渡金属催化的C-H活化、C-C偶合反应 | 第12-14页 |
·Al(OH)_3辅助催化的Aldol反应 | 第14-15页 |
·铁催化的C-N偶合反应 | 第15-16页 |
·镍催化的磷氢键转化反应 | 第16页 |
·结论与研究内容的确定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理论方法简介 | 第18-19页 |
·密度泛函理论 | 第19-21页 |
·密度泛函理论的基本原理 | 第19-20页 |
·常用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 | 第20-21页 |
·自然键轨道理论 | 第21-22页 |
·溶剂效应模型 | 第22-23页 |
·分子中的原子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配体控制的镍(0)催化三甲基硅乙炔与二苯乙炔交叉二聚和交叉三聚反应选择性的密度泛函研究 | 第25-50页 |
·前言 | 第25-26页 |
·计算方法 | 第26-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9-49页 |
·E-交叉二聚反应机理(反应通道A) | 第30-35页 |
·Z-交叉二聚反应机理(反应通道B) | 第35-38页 |
·E-交叉三聚反应机理(反应通道C) | 第38-42页 |
·Z-交叉三聚反应机理(反应通道D) | 第42-43页 |
·不同电子效应的配体对反应选择性的影响规律 | 第43-49页 |
·本章结论 | 第49-50页 |
第四章 Pd(Ⅱ)-HF催化的4-苯并呋喃炔酸酯的环化反应和氢转移反应的DFT研究:微量HF催化的间接[1,3]-氢转移机理 | 第50-65页 |
·前言 | 第50-51页 |
·实验部分 | 第51页 |
·仪器及试剂 | 第51页 |
·色谱条件 | 第51页 |
·测定结果 | 第51页 |
·计算方法 | 第51-5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4页 |
·反应通道A:Pd(OCOCF_3)_2催化4-苯并呋喃炔酸酯的环化反应和[1,2]-氢转移反应机理 | 第55-57页 |
·反应通道B:Pd(OCOCF_3)_2-HF联合催化4-苯并呋喃炔酸酯的环化反应和间接的[1,3]-氢转移反应机理 | 第57-60页 |
·反应通道C:Pd(OCOCF_3)_2-HF联合催化4-苯并呋喃炔酸酯的环化反应和间接的[1,3]-氢转移反应机理(羰基配位点) | 第60-61页 |
·其它可能的氢传递模型 | 第61-64页 |
·本章结论 | 第64-65页 |
第五章 Al(OH)_3在手性二胺QN催化环己酮与4-硝基苯甲醛Aldol反应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 第65-79页 |
·前言 | 第65-66页 |
·计算方法 | 第66-6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7-75页 |
·无Al(OH)_3条件下QN催化的Aldol反应的理论计算 | 第67-71页 |
·有Al(OH)_3条件下QN催化的Aldol反应的理论计算 | 第71-75页 |
·实验部分 | 第75-78页 |
·催化剂QN的制备及表征 | 第75-77页 |
·2-(羟基(4-硝基苯基)甲基)环己酮的制备及表征 | 第77-78页 |
·本章结论 | 第78-79页 |
第六章 铁(Ⅱ)催化的苯基叠氮丙烯酸甲酯分子内胺化反应的密度泛函研究 | 第79-89页 |
·前言 | 第79页 |
·催化剂Fe(OTf)_2未成对电子数的实验测定与理论计算 | 第79-81页 |
·催化剂Fe(OTf)_2未成对电子数的实验测定数据处理 | 第80-81页 |
·催化剂Fe(OTf)_2未成对电子数的理论计算 | 第81页 |
·计算方法 | 第81-8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3-88页 |
·反应通道A | 第83-85页 |
·反应通道B | 第85-88页 |
·取代基对反应的影响 | 第88页 |
·本章结论 | 第88-89页 |
第七章 镍催化的磷氢键转化反应的密度泛函研究 | 第89-100页 |
·前言 | 第89-90页 |
·计算方法 | 第90-9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2-99页 |
·反应通道A | 第92-95页 |
·反应通道B | 第95页 |
·反应通道C | 第95-97页 |
·PdCl_2催化的膦氢化反应 | 第97-99页 |
·本章结论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25页 |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