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流电解对藻类生长的抑制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电解法杀菌抑藻的可行性研究 | 第13页 |
| ·电解灭藻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3-14页 |
| ·电解抑藻的机理研究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微电流电解有效抑藻最优条件研究 | 第18-37页 |
|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18-24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18页 |
| ·实验装置 | 第18-19页 |
| ·藻的培养 | 第19-20页 |
| ·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 ·细胞密度、叶绿素a与光密度之间的线性关系 | 第21-24页 |
| ·电极材料的选择 | 第24-30页 |
| ·实验过程 | 第24-25页 |
| ·主要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25-30页 |
| ·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30-35页 |
| ·实验过程 | 第30页 |
| ·主要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30-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微电流电解对藻类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37-47页 |
|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37页 |
| ·实验装置 | 第37-38页 |
| ·实验对象 | 第38页 |
| ·分析方法 | 第38页 |
| ·数据分析 | 第38页 |
| ·临界电流密度研究 | 第38-40页 |
| ·实验过程 | 第38-39页 |
| ·主要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39-40页 |
| ·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探究 | 第40-46页 |
| ·实验过程 | 第40页 |
| ·主要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微电流电解间接氧化作用的抑藻能力研究 | 第47-60页 |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7-48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47页 |
| ·实验装置 | 第47页 |
| ·实验对象 | 第47-48页 |
| ·活性物质的抑藻效果分析 | 第48-50页 |
| ·实验过程 | 第48页 |
| ·分析方法 | 第48页 |
| ·主要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48-50页 |
| ·间接氧化抑藻主要影响因素探究 | 第50-59页 |
| ·实验过程 | 第50-51页 |
| ·分析方法 | 第51页 |
| ·主要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51-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各类活性物质的生成量及抑藻效能研究 | 第60-76页 |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60-61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60页 |
| ·实验装置 | 第60-61页 |
| ·实验对象 | 第61页 |
| ·活性氯生成量测定 | 第61-65页 |
| ·实验过程 | 第61-62页 |
| ·分析方法 | 第62-63页 |
| ·主要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63-65页 |
| ·过氧化氢生成量测定 | 第65-69页 |
| ·实验过程 | 第65-66页 |
| ·分析方法 | 第66-67页 |
| ·主要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67-69页 |
| ·活性氯与过氧化氢生成量比较 | 第69-71页 |
| ·活性氯与过氧化氢抑藻能力探究 | 第71-75页 |
| ·实验过程 | 第71-72页 |
| ·分析方法 | 第72页 |
| ·主要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72-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6-79页 |
| ·研究结论 | 第76-77页 |
| ·研究展望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