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黄疸病中医外治法及用药规律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明清时期黄疸文献整理 | 第10-29页 |
1. 代表著作 | 第10-13页 |
·《普济方》 | 第10页 |
·《古今医统大全》 | 第10-11页 |
·《证治准绳》 | 第11页 |
·《景岳全书》 | 第11-12页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第12页 |
·《医宗金鉴》 | 第12页 |
·其他 | 第12-13页 |
2. 黄疸病名的分类变迁 | 第13-17页 |
·瘟黄 | 第13-14页 |
·阴黄 | 第14-16页 |
·寒湿发黄 | 第14-15页 |
·诸虚发黄 | 第15页 |
·病深入脏,迁延难治 | 第15-16页 |
·胆黄 | 第16页 |
·其他黄疸类病名 | 第16-17页 |
3. 黄疸证治理论 | 第17-21页 |
·阴阳黄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第17-18页 |
·“胆黄”说的提出与发展 | 第18-19页 |
·黄疸外感内伤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 第19-20页 |
·黄疸治疗注重顾护脾胃 | 第20-21页 |
4. 黄疸外治史料研究 | 第21-26页 |
·吹鼻法 | 第22-23页 |
·敷药法 | 第23页 |
·涂擦法 | 第23-24页 |
·药浴法 | 第24-25页 |
·脐疗法 | 第25页 |
·膏药法及药熨法 | 第25-26页 |
5. 黄疸转归与预后的新发展 | 第26-29页 |
·色泽深浅论 | 第26-27页 |
·变证、重症论 | 第27-29页 |
第二部分 明清时期黄疸病中药外治法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29-37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研究对象 | 第29页 |
·研究范围 | 第29-30页 |
·方药纳入标准 | 第30页 |
·方药排除标准 | 第30-31页 |
·数据资料的规范与录入 | 第31页 |
·统计分析 | 第31页 |
3. 统计分析 | 第31-37页 |
·外治方法及作用部位分析 | 第32页 |
·药物频数分析 | 第32-37页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37-43页 |
1. 统计结果分析 | 第37-40页 |
·吹鼻法为主,作用部位集中于鼻腔 | 第37-38页 |
·外治法用药简单,药味极少,以瓜蒂、赤小豆最常用 | 第38页 |
·病变脏腑,以脾胃为要,与肺密切相关 | 第38-39页 |
·强调湿热,并注重虚寒 | 第39-40页 |
2. 黄疸外治思想分析 | 第40-43页 |
·外治法与内治法的异同 | 第40-41页 |
·黄疸外治法的作用机理 | 第41-42页 |
·黄疸外治法的局限与禁忌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附表A 药物名称规范表 | 第52-53页 |
附表B 保留原貌的药物 | 第53-54页 |
附录C 文献综述 | 第54-63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