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估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关于互联网金融及其发展模式的研究 | 第13-16页 |
·关于互联网金融风险识别的研究 | 第16-17页 |
·关于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估的研究 | 第17-19页 |
·总体评价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结构安排 | 第22页 |
·创新点 | 第22-24页 |
第2章 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分类 | 第24-35页 |
·互联网金融的界定 | 第24页 |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 | 第24-29页 |
·支付类模式 | 第24-25页 |
·融资类模式 | 第25-27页 |
·电商金融类模式 | 第27-29页 |
·比特币模式 | 第29页 |
·其他创新模式 | 第29页 |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分类 | 第29-34页 |
·互联网金融的一般风险 | 第30-32页 |
·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 | 第32-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识别 | 第35-42页 |
·纵向层面风险分析 | 第35-37页 |
·国家层面的风险 | 第35-37页 |
·行业层面的风险 | 第37页 |
·横向层面风险分析 | 第37-39页 |
·外部技术支持风险 | 第37-38页 |
·客户自身风险 | 第38-39页 |
·互联网金融自身层面风险分析 | 第39-41页 |
·常规金融风险 | 第39页 |
·操作风险 | 第39-40页 |
·法律及声誉风险 | 第40页 |
·信息不对称风险 | 第40-41页 |
·信息安全风险 | 第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评估 | 第42-59页 |
·评估方法介绍 | 第42-46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42-44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44-45页 |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45-46页 |
·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估模型设计 | 第46-51页 |
·风险指标选择原则 | 第46-48页 |
·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第48页 |
·建立评价标准集 | 第48页 |
·数据来源 | 第48-51页 |
·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估 | 第51-56页 |
·各级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51-53页 |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 第53-56页 |
·模型运行结果 | 第56页 |
·评估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一级指标分析 | 第56-57页 |
·二级指标分析 | 第57-58页 |
·综合评判结果分析 | 第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建议 | 第59-64页 |
·加快建设法制体系明确监管机制 | 第59-60页 |
·严控技术选择标准保障网络系统安全 | 第60-61页 |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 第61-62页 |
·成立行业自律组织促进行业整体规范 | 第62页 |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成立消费者保护机构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