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石墨烯—金属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30页
   ·石墨烯概述第12-17页
     ·石墨烯的基本性质第13-14页
       ·电学特性第13页
       ·力学特性第13-14页
       ·导热性能第14页
     ·石墨烯的制备第14-16页
       ·微机械剥离法第14页
       ·氧化石墨还原法第14-15页
       ·化学气相沉积法第15页
       ·外延生长法第15页
       ·其他方法第15-16页
     ·石墨烯在电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应用第16-17页
       ·电化学酶传感器第16页
       ·小分子的电化学检测第16-17页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第17页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第17页
       ·在其他电化学领域中的应用第17页
   ·金属纳米材料第17-20页
     ·金属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第18-20页
       ·沉积-沉淀法第18页
       ·还原法第18-19页
         ·化学试剂还原法第19页
         ·电解还原法第19页
         ·辐射还原法第19页
       ·模板合成法第19-20页
       ·其他合成法第20页
     ·金属纳米粒子的应用第20页
   ·过氧化氢概述第20-23页
     ·H_2O_2电化学传感器第22-23页
       ·无酶H_2O_2传感器第22-23页
     ·酶H_2O_2生物传感器第23页
   ·农药残留研究概况第23-27页
     ·免疫分析方法第25页
     ·酶生物传感器法第25-27页
       ·聚电解质层层自组装第26页
       ·纳米材料对ACh E的固定化第26-27页
   ·选题依据与完成的主要内容第27-30页
第2章 基于石墨烯-金纳米棒复合材料构建无酶过氧化氢传感器 ..192.1 前言第30-44页
   ·实验部分第30-33页
     ·试剂及仪器第30-31页
     ·石墨烯的制备第31-32页
       ·氧化石墨的制备(Hummer法)第31页
       ·石墨烯的制备第31-32页
     ·金纳米棒的制备(种子生长法)第32页
       ·金种子溶液的制备第32页
       ·生长溶液的制备第32页
     ·传感器的制备第32-33页
     ·实验方法第33页
   ·结果与讨论第33-42页
     ·金纳米棒和石墨烯-金纳米棒的表征第33-35页
     ·石墨烯-金纳米棒修饰电极的循环伏安特性第35-36页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36-38页
     ·扫描速率的影响第38页
     ·H_2O_2传感器的计时电流响应第38-40页
     ·干扰实验第40-41页
     ·H_2O_2传感器的再现性和稳定性第41-42页
     ·实际样品分析第42页
   ·小结第42-44页
第3章 基于石墨烯-介孔二氧化锰复合材料构建无酶过氧化氢传感器第44-56页
   ·引言第44-45页
   ·实验部分第45-46页
     ·仪器和试剂第45页
     ·石墨烯的制备第45页
     ·介孔状二氧化锰的制备第45页
     ·修饰电极的制备第45-46页
     ·实验方法第46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6-55页
     ·石墨烯及介孔二氧化锰形貌的表征第46-47页
     ·不同修饰电极的循环伏安特性图第47-49页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49-51页
     ·扫速速率的影响第51页
     ·H_2O_2传感器的计时电流响应第51-53页
     ·干扰实验第53-54页
     ·H_2O_2传感器的再现性和稳定性第54页
     ·实际样品分析第54-55页
   ·小结第55-56页
第4章 基于石墨烯-银纳米簇复合材料构建乙酰胆碱酶生物传感器第56-68页
   ·引言第56页
   ·实验部分第56-59页
     ·试剂及仪器第56-57页
     ·银纳米簇的制备第57页
     ·石墨烯的制备第57页
     ·羧基化壳聚糖溶液的配制第57页
     ·乙酰胆碱酯酶溶液的配置第57页
     ·传感器的制备第57-58页
     ·测量方法第58-59页
   ·结果与讨论第59-66页
     ·石墨烯和银纳米簇的表征第59-60页
     ·传感器的电化学行为第60-62页
     ·传感器的作用机理第62页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62-64页
       ·p H值对ATCl测定的影响第62-63页
       ·酶用量的优化第63-64页
       ·农药抑制时间的影响第64页
       ·ATCl饱和浓度的确定第64页
     ·农药的测定第64-66页
     ·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第66页
     ·水样的检测第66页
   ·小结第66-68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第78-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功能钌(Ⅱ)多吡啶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下一篇:熔盐燃烧合成掺杂Mg和Cu尖晶石型LiMn2O4及电化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