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1页 |
| 表目录 | 第11-12页 |
| 图目录 | 第12-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1页 |
| ·引言 | 第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 ·研究意义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9-2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页 |
| ·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相关基本理论研究 | 第21-50页 |
| ·康复性花园的概念 | 第21-22页 |
| ·康复的概念 | 第21页 |
| ·康复花园的概念 | 第21-22页 |
| ·康复性花园的发展历程 | 第22-26页 |
| ·康复花园在西方的发展 | 第22-25页 |
| ·康复景观在国内的发展 | 第25-26页 |
| ·康复性花园的特点 | 第26-31页 |
| ·舒适亲切性 | 第26-27页 |
| ·安全可靠性 | 第27-28页 |
| ·方便通达性 | 第28页 |
| ·空间多样性 | 第28-29页 |
| ·功能多元性 | 第29-30页 |
| ·易于维护性 | 第30页 |
| ·主观操控性 | 第30-31页 |
| ·康复性花园的功能 | 第31-35页 |
| ·身体上的功能 | 第31-32页 |
| ·精神上的功能 | 第32-35页 |
| ·康复花园的作用方式 | 第35-44页 |
| ·园艺疗法 | 第35-37页 |
| ·芳香疗法 | 第37-39页 |
| ·森林疗法 | 第39-40页 |
| ·植物疗法 | 第40-44页 |
| ·景观疗法 | 第44页 |
| ·康复性花园的分类 | 第44-45页 |
| ·康复性花园的适用人群 | 第45-49页 |
| ·老年人 | 第46页 |
| ·亚健康人群 | 第46-47页 |
| ·儿童及青少年 | 第47页 |
| ·残疾人群 | 第47-48页 |
| ·精神疾病患者 | 第48页 |
| ·其他疾病患者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三章 康复性花园中康复性景观设计分析 | 第50-80页 |
| ·康复性景观设计的目标 | 第50-51页 |
| ·康复性景观设计的指导原则 | 第51-54页 |
| ·保证游人安全,可接近 | 第51-52页 |
| ·满足不同患者需求 | 第52页 |
| ·创造游人熟悉环境 | 第52页 |
| ·营造多变的交流空间 | 第52页 |
| ·提供更多社会活动 | 第52-53页 |
| ·突出植物配植功效 | 第53页 |
| ·融于自然 | 第53页 |
| ·体现个性化设计 | 第53-54页 |
| ·便于维护与管理 | 第54页 |
| ·康复性景观设计的理论依据 | 第54-57页 |
| ·自然助益假说理论 | 第54-55页 |
| ·注意力恢复理论 | 第55-56页 |
| ·自然因素影响理论 | 第56页 |
| ·社交活动理论 | 第56页 |
| ·传统养生理论 | 第56-57页 |
| ·从设计要素角度分析康复景观的设计 | 第57-73页 |
| ·植物 | 第57-63页 |
| ·水系 | 第63-66页 |
| ·道路 | 第66-69页 |
| ·基础公共设施 | 第69-73页 |
| ·从服务对象角度分析康复景观的设计 | 第73-78页 |
| ·老年人 | 第73-76页 |
| ·儿童 | 第76-77页 |
| ·亚健康人群 | 第77-78页 |
| ·残疾人士 | 第78页 |
| ·小结 | 第78-80页 |
| 第四章 国内外康复性花园经典案例分析 | 第80-92页 |
| ·国外优秀康复花园介绍 | 第80-85页 |
| ·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古德撒玛利亚人地区医疗中心治疗花园 | 第80-81页 |
| ·美国波特兰莱加希伊曼纽尔儿童医院花园 | 第81-85页 |
| ·国内康复景观花园分析 | 第85-90页 |
|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 | 第85-90页 |
| ·小结 | 第90-92页 |
| 第五章 应用与实践 | 第92-120页 |
| ·针对天津市一处城市绿地空间进行建议性改造 | 第92-118页 |
| ·场地背景 | 第92-93页 |
| ·场地现状分析 | 第93-95页 |
| ·改造方案一 | 第95-106页 |
| ·改造方案二 | 第106-118页 |
| ·小结 | 第118-120页 |
|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 第120-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