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绪论 | 第11-2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国外关于休闲的研究评述 | 第13-15页 |
| ·国内关于休闲的研究评述 | 第15-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 ·矛盾分析法 | 第18页 |
| ·调查研究法 | 第18-19页 |
| ·创新点 | 第19-20页 |
| 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32页 |
| ·休闲与休闲方式 | 第20-23页 |
| ·休闲的词源含义 | 第20-22页 |
| ·休闲方式的含义 | 第22页 |
| ·国民休闲方式的含义 | 第22-23页 |
| ·马克思的闲暇时间理论及劳动休闲观 | 第23-25页 |
| ·马克思的闲暇时间理论 | 第23-24页 |
| ·马克思的劳动休闲观 | 第24-25页 |
|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5-28页 |
|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提出 | 第26页 |
|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 第26-28页 |
| ·人的全面发展与休闲的关系 | 第28-32页 |
| ·休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 第28-30页 |
| ·人的全面发展对休闲方式变革的作用 | 第30-32页 |
| 3 中西方休闲方式的变迁 | 第32-38页 |
| ·西方国家休闲方式的发展 | 第32-35页 |
| ·西方原始社会的休闲活动 | 第32页 |
|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休闲发展 | 第32-33页 |
| ·欧洲中世纪时期的休闲发展 | 第33页 |
|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休闲发展 | 第33页 |
| ·西方近现代休闲的发展 | 第33-35页 |
| ·中国休闲方式的发展 | 第35-38页 |
| ·中国古代休闲方式的发展 | 第35-36页 |
| ·中国近现代休闲方式的发展 | 第36-38页 |
| 4 当前我国国民休闲方式分析 | 第38-49页 |
| ·当前我国国民休闲方式的类型 | 第38-41页 |
| ·文化娱乐类休闲 | 第38-39页 |
| ·体育类休闲 | 第39页 |
| ·旅游休闲 | 第39-40页 |
| ·怡情养性类休闲 | 第40页 |
| ·社会公益服务类休闲 | 第40-41页 |
| ·我国国民休闲方式的现状分析 | 第41-49页 |
|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休闲方式的发展状况 | 第41-42页 |
| ·当前国民休闲方式的特点 | 第42-44页 |
| ·当前国民休闲方式的实证考察 | 第44-49页 |
| 5 国民休闲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 第49-57页 |
| ·国民休闲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9-52页 |
| ·休闲观念陈旧,理解存在偏差 | 第49-50页 |
| ·休闲形式单调,参与方式被动 | 第50-51页 |
| ·消极休闲泛滥,危害社会 | 第51-52页 |
| ·国民休闲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52-57页 |
| ·休闲教育缺乏 | 第52-53页 |
| ·收入分配失衡,贫富差距较大 | 第53-54页 |
| ·休闲设施受地域限制、供给不足 | 第54-55页 |
| ·带薪休假制度落实不到位 | 第55-57页 |
| 6 变革休闲方式,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 | 第57-67页 |
| ·变革国民休闲方式的目的 | 第57-59页 |
| ·促进人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 | 第57-58页 |
| ·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 第58页 |
| ·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 | 第58-59页 |
| ·休闲方式变革的内容 | 第59-63页 |
| ·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健康休闲观念 | 第59-60页 |
| ·丰富休闲方式,促进休闲文化多元化 | 第60-61页 |
| ·加强休闲教育,提倡生态环保休闲 | 第61-63页 |
| ·变革国民休闲方式的具体途径 | 第63-67页 |
|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奠定休闲方式变革的理论基础 | 第63页 |
| ·发展社会生产力,夯实休闲方式变革的物质基础 | 第63-64页 |
| ·深化政府职能改革,改善国民休闲环境 | 第64-65页 |
| ·重视休闲教育,凝聚休闲变革的主体力量 | 第65-67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附录 | 第72-75页 |
| 后记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