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悬浮条件下河口沉积物内源磷迁移—转化机制研究--以青岛李村河为例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1 绪论 | 第15-3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8页 |
·沉积物再悬浮的驱动力及其耦合效应 | 第16-21页 |
·沉积物再悬浮条件下内源磷迁移-转化机制 | 第21-24页 |
·沉积物再悬浮-内源磷迁移转化的影响因素 | 第24-28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2 研究区的水环境特征 | 第30-60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30-32页 |
·自然地理 | 第30-31页 |
·水污染现状 | 第31-32页 |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32-35页 |
·观测和采样点布置 | 第32-33页 |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33-34页 |
·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上覆水水质变化特征 | 第35-45页 |
·基本理化性质 | 第35-38页 |
·水质水平分布特征 | 第38-43页 |
·水质垂向分布特征 | 第43-45页 |
·沉积物理化性质分析 | 第45-51页 |
·沉积物 | 第45-48页 |
·间隙水 | 第48-51页 |
·研究区的水动力特征 | 第51-58页 |
·潮汐流 | 第51-53页 |
·风浪 | 第53-56页 |
·潮汐和波浪对沉积物的侵蚀切应力 | 第56-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3 再悬浮对水体磷负荷和沉积物磷形态的影响 | 第60-93页 |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60-70页 |
·采集方法 | 第60-63页 |
·分析方法 | 第63页 |
·沉积物样品的物理化学特征 | 第63-70页 |
·再悬浮模拟装置及其切应力校准 | 第70-74页 |
·再悬浮模拟装置 | 第70-71页 |
·切应力校准方法 | 第71-72页 |
·校准结果与分析 | 第72-74页 |
·侵蚀稳定时间的确定 | 第74-7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4-75页 |
·沉积物的再悬浮特征以及再悬浮过程中磷的行为研究 | 第75-9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5-76页 |
·沉积物的再悬浮特征 | 第76-79页 |
·再悬浮过程中磷的行为 | 第79-89页 |
·再悬浮对沉积物磷形态的影响 | 第89-92页 |
·小结 | 第92-93页 |
4 水环境条件对沉积物中有机磷矿化的影响研究 | 第93-12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3-95页 |
·试验材料 | 第93页 |
·试验方法 | 第93-94页 |
·样品分析方法 | 第94页 |
·累计矿化量与矿化速率计算方法 | 第94-95页 |
·水环境条件对磷矿化的影响 | 第95-119页 |
·水动力条件 | 第95-100页 |
·有机质含量 | 第100-105页 |
·微生物活动 | 第105-110页 |
·外加碳源 | 第110-115页 |
·盐度 | 第115-119页 |
·小结 | 第119-120页 |
5 再悬浮条件下沉积物中有机磷的光化学降解特征 | 第120-1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21-124页 |
·试验材料 | 第121页 |
·试验装置 | 第121-122页 |
·试验方法 | 第122-124页 |
·再悬浮条件下沉积物中磷的光降解特征 | 第124-128页 |
·不同因素对沉积物磷光降解的影响 | 第128-135页 |
·有机质含量 | 第128-129页 |
·悬浮物浓度 | 第129-131页 |
·沉积物粒径 | 第131-133页 |
·辐照光谱 | 第133-135页 |
·小结 | 第135-136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136-139页 |
·结论 | 第136-137页 |
·创新性 | 第137-138页 |
·建议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7页 |
致谢 | 第147页 |
个人简历 | 第147-14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8-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