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综述 | 第12-25页 |
| ·原油乳液的形成 | 第12页 |
| ·原油乳液性质 | 第12-13页 |
| ·物理性质 | 第12-13页 |
| ·流变性质 | 第13页 |
| ·热力学性质 | 第13页 |
| ·界面性质 | 第13页 |
| ·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 ·界面张力 | 第13-14页 |
| ·油水界面膜 | 第14页 |
| ·界面电荷 | 第14页 |
| ·温度 | 第14页 |
| ·原油乳状液的破乳方法 | 第14-17页 |
| ·化学法破乳 | 第14-15页 |
| ·物理法破乳 | 第15-16页 |
| ·生物法破乳 | 第16页 |
| ·联合法破乳 | 第16-17页 |
| ·破乳机理 | 第17-19页 |
| ·顶替机理 | 第18页 |
| ·增溶机理 | 第18页 |
| ·褶皱变形机理 | 第18页 |
| ·碰撞击破界面膜机理 | 第18页 |
| ·相转移机理 | 第18-19页 |
| ·絮凝-聚结机理 | 第19页 |
| ·原油破乳剂的发展概况 | 第19-23页 |
| ·国外研究 | 第19-20页 |
| ·国内研究 | 第20-22页 |
| ·原油破乳剂的发展方向 | 第22-23页 |
|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3-24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24-25页 |
| 2 聚醚、聚醚酯共改性硅油破乳剂的合成及表征 | 第25-37页 |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25-26页 |
| ·合成原理 | 第26页 |
| ·合成方法 | 第26页 |
| ·常规法合成方法 | 第26页 |
| ·微波法合成方法 | 第26页 |
| ·测定转化率 | 第26-27页 |
| ·测定活性氢含量 | 第26-27页 |
| ·测定反应转化率 | 第2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4页 |
| ·常规法合成聚醚、聚醚酯共改性硅油破乳剂的因素探究 | 第27-30页 |
| ·微波法合成聚醚、聚醚酯共改性硅油破乳剂的因素探究 | 第30-34页 |
| ·结构表征 | 第34-36页 |
| ·红外谱图分析 | 第34页 |
| ·1~HNMR 谱图分析 | 第34-36页 |
| ·表面张力测定 | 第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3 梳型聚硅氧烷原油破乳剂的合成及表征 | 第37-49页 |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37-38页 |
| ·合成原理 | 第38页 |
| ·实验合成方法 | 第38页 |
| ·常规法合成方法 | 第38页 |
| ·微波法合成方法 | 第38页 |
| ·测定转化率 | 第38-39页 |
| ·测定活性氢含量 | 第38-39页 |
| ·测定反应转化率 | 第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6页 |
| ·常规法合成梳型聚硅氧烷原油破乳剂的因素探究 | 第39-42页 |
| ·微波法合成梳型聚硅氧烷破乳剂的因素探究 | 第42-46页 |
| ·结构表征 | 第46-48页 |
| ·红外谱图分析 | 第46页 |
| ·1~HNMR 谱图分析 | 第46-48页 |
| ·表面张力测定 | 第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4 应用试验 | 第49-56页 |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49页 |
| ·测定破乳脱水率 | 第49-50页 |
| ·测定原油含水率 | 第49-50页 |
| ·配制原油乳状液 | 第50页 |
| ·测定脱水率 | 第50页 |
| ·共改性硅油原油破乳剂反应物配比的确定 | 第50-51页 |
| ·梳型原油破乳剂反应物最佳配比的确定 | 第51-52页 |
| ·不同的 MAA 配比对原油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51页 |
| ·不同 AEPC 配比对原油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 ·不同 MMA 配比对原油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52页 |
| ·破乳性能评价 | 第52-54页 |
| ·复配实验 | 第54-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5 结论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