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论文--心脏疾病论文--血液循环衰竭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案及优势探讨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7页
前言第7-10页
材料与方法第10-24页
 1. 研究对象第10-13页
   ·病例选择第10页
   ·西医诊断标准第10-11页
   ·中医证候辩证标准第11-12页
   ·中医证候量化分级第12-13页
   ·症候病情分级第13页
 2. 科研病例标准第13-15页
   ·纳入病例标准第13-14页
   ·排除病例标准第14页
   ·脱落病例标准第14页
   ·剔除病例标准第14页
   ·中止科研标准第14-15页
 3. 治疗方法第15-17页
   ·试验药物第15页
   ·治疗方案第15页
   ·常规西医治疗方案第15-16页
   ·中成药注射剂第16-17页
   ·中药汤剂制备 #]1第17页
 4. 疗效性观测指标第17页
   ·临床症状第17页
   ·相关检查第17页
   ·利尿剂用量第17页
 5. 西医疗效判定标准第17-18页
   ·心衰计分系统 #第17-18页
   ·心衰积分疗效标准第18页
 6. 中医症候疗效标准第18页
 7. 不良事件的记录和报告第18-20页
   ·不良事件的记录第18-19页
   ·不良事件严重程度的判断第19页
   ·与科研药物因果关系的判断第19-20页
 8. 统计分析第20页
 9. 统计结果第20-24页
   ·各组基本情况及治疗前各指标对比第20-21页
   ·治疗后两组各观察指标统计结果第21-23页
     ·中医疗效观察和症候积分比较第21-22页
     ·治疗后两组心衰积分比较第22页
     ·治疗后两组体重变化情况第22页
     ·治疗后两组NT-pro BNP变化情况第22-23页
     ·两组利尿剂用量比较第23页
   ·安全性分析第23页
   ·结果总结第23-24页
讨论第24-35页
 1. 西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和治疗第24-28页
   ·心室重构是其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第24-25页
   ·影响心室重构的因素第25-26页
   ·NT-proBNP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第26-27页
   ·西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第27-28页
 2. 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认识第28-30页
   ·传统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认识第28-29页
   ·中医心衰的病机探讨第29页
   ·心衰的辨证分型第29-30页
 3. 本研究所用方药及结果讨论第30-35页
   ·本研究所用中成药制剂及方剂探讨第30-31页
   ·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第31-33页
   ·本研究结果第33-35页
问题与展望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39页
致谢第39-40页
综述第40-49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附录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肥胖伴高胰岛素血症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脾虚痰湿证型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消渴(2型糖尿病)经济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