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导论 | 第8-15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 ·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8页 |
| ·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8-9页 |
| ·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3-15页 |
| ·研究的重点 | 第13页 |
| ·研究的难点 | 第13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5页 |
| 2 《大众哲学》的写作背景、思想内涵与历史贡献 | 第15-26页 |
| ·《大众哲学》的写作背景 | 第15-18页 |
| ·艾思奇的生平与经历 | 第15-16页 |
|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革命形势 | 第16-17页 |
| ·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蒙诉求 | 第17-18页 |
| ·《大众哲学》的思想内涵 | 第18-22页 |
| ·《大众哲学》的理论框架 | 第18-20页 |
| ·《大众哲学》的写作特点 | 第20-21页 |
| ·《大众哲学》的理论创新 | 第21-22页 |
| ·《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 | 第22-26页 |
|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22-23页 |
| ·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紧密结合 | 第23-24页 |
| ·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 | 第24-26页 |
| 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与探索 | 第26-33页 |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第26-28页 |
| ·应对国际新形势、新挑战的需要 | 第26-27页 |
| ·解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新矛盾、新问题的需要 | 第27-28页 |
| ·适应执政党执政理念新变化的需要 | 第28页 |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的成果 | 第28-31页 |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不断深入 | 第29页 |
|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众中的传播途径得到丰富 | 第29-30页 |
|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大众的现实需求联系加深 | 第30-31页 |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第31-33页 |
| ·国内外多种社会思潮的冲击 | 第31页 |
| ·社会转型时期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 | 第31-32页 |
|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革新 | 第32-33页 |
| 4 《大众哲学》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 第33-39页 |
| ·《大众哲学》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启示 | 第33-36页 |
|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 | 第33-34页 |
|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活化 | 第34页 |
|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化 | 第34-36页 |
| ·《大众哲学》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启示 | 第36-39页 |
| ·转变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作风 | 第36-37页 |
| ·关注大众需求、解答社会热点问题 | 第37页 |
| ·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 | 第37-39页 |
| 结束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4-45页 |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