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表目录 | 第10-11页 |
| 图目录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 ·城市网络(City Network)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国内外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 第19页 |
| ·研究目的、内容及框架 | 第19-21页 |
| ·研究区域、方法及特色 | 第21-24页 |
| ·研究区域 | 第21-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社会网络理论概述 | 第24-30页 |
| ·家族关系的内涵 | 第24页 |
| ·社会网络的概念 | 第24-25页 |
| ·社会网络的类型及要素 | 第25-26页 |
| ·社会网络的类型 | 第25页 |
| ·社会网络的要素和指标 | 第25-26页 |
| ·社会网络的主要理论 | 第26-28页 |
| ·弱连带优势理论 | 第26-27页 |
| ·强连带优势理论 | 第27页 |
| ·结构洞理论 | 第27-28页 |
| ·镶嵌理论 | 第28页 |
| ·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论原理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图们江地区城市社会网络空间结构分析 | 第30-46页 |
| ·数据采集及调查结果统计 | 第30-34页 |
| ·样本的自然属性调查结果 | 第30-32页 |
| ·样本的社会特征统计结果 | 第32-34页 |
| ·图们江地区城市社会网络结构特征 | 第34-39页 |
| ·图们江地区城市社会网络规模 | 第36-37页 |
| ·图们江地区城市社会网络密度 | 第37页 |
| ·图们江地区城市社会网络中心度和中心势 | 第37-39页 |
| ·基于社会网络的图们江地区城市联系强度分析 | 第39-43页 |
| ·图们江地区全国及境外联系强度 | 第39-40页 |
| ·图们江地区内联系强度 | 第40-43页 |
| ·社会网络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 | 第43-46页 |
| ·区位环境因素 | 第43-44页 |
| ·经济发展因素 | 第44-45页 |
| ·历史文化因素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图们江地区城市社会网络空间演化对城市发展影响及对策探讨 | 第46-50页 |
| ·社会网络的空间演化对城市发展影响 | 第46-48页 |
| ·对城市发展资源的影响 | 第46页 |
| ·为城市发展提供竞争优势 | 第46-47页 |
| ·社会网络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 第47-48页 |
| ·促进图们江地区城市社会网络发展对策的探讨 | 第48-50页 |
| ·继续加强与吉林省其他地区的有机联动 | 第48页 |
| ·疏通联系渠道,减少流通障碍 | 第48页 |
| ·对内进行经济拉动和对外进行经济辐射 | 第48-49页 |
| ·整合要素流,完善联系网络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 附录A: 图们江地区民族社会网络调查问卷 | 第56-58页 |
| 附录B: 图们江地区被调查人员亲属迁移状况表 | 第58-63页 |
| 附录C: 图们江地区社会网络中心度统计表 | 第63-66页 |
| 附录D: 图们江地区在全国及境外联系的强度比较表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