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裂化烟气硫转移剂的失活考察及改进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二氧化硫的来源及危害 | 第10页 |
·二氧化硫的排放标准 | 第10-12页 |
·FCC过程中SO2的排放及控制技术 | 第12页 |
·硫转移剂的作用原理 | 第12-13页 |
·硫转移剂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18-22页 |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18页 |
·实验装置 | 第18-20页 |
·硫转移剂固定床微反评价装置 | 第18-19页 |
·重油微反固定床评价装置 | 第19页 |
·水热老化装置 | 第19页 |
·烟气分析仪 | 第19页 |
·热重分析仪 | 第19-20页 |
·模拟蒸馏装置 | 第20页 |
·气相色谱分析仪 | 第20页 |
·催化剂表征 | 第20-22页 |
·物相结构表征(XRD) | 第20页 |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 第20页 |
·程序升温分析(TPR) | 第20-21页 |
·质谱分析仪 | 第21页 |
·催化剂中焦炭含量的测定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镁铝尖晶石型硫转移剂失活条件的考察 | 第22-43页 |
·还原过程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 | 第22-28页 |
·再生温度的影响 | 第22-23页 |
·脱硫时间的影响 | 第23-24页 |
·还原时间的影响 | 第24-25页 |
·还原气氛的影响 | 第25-26页 |
·循环再生硫转移剂的物性分析 | 第26-28页 |
·硫转移剂中耐磨组分高岭土的影响 | 第28-29页 |
·催化原料中金属V和Ni的影响 | 第29-41页 |
·硫转移剂的制备 | 第30页 |
·硫转移剂的人工钒、镍污染 | 第30页 |
·金属钒对硫转移剂的影响 | 第30-35页 |
·金属镍对硫转移剂的影响 | 第35-41页 |
·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镁铝尖晶石型硫转移剂捕钒性能探究 | 第43-49页 |
·前言 | 第43页 |
·实验部分 | 第43-44页 |
·硫转移剂的制备 | 第43页 |
·捕钒性能评价 | 第43-44页 |
·催化剂表征 | 第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47页 |
·硫转移剂捕钒性能评价 | 第44-45页 |
·分子筛及硫转移剂与钒的作用 | 第45-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反相微乳液法制备大比表面积硫转移剂的研究 | 第49-65页 |
·前言 | 第49-50页 |
·实验部分 | 第50-51页 |
·硫转移剂的制备 | 第50页 |
·表征及分析条件 | 第50-51页 |
·反相微乳液法制备硫转移剂 | 第51-62页 |
·不同制备方法的影响 | 第51-54页 |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54-56页 |
·水相与油相质量比(ωo)的影响 | 第56-58页 |
·焙烧温度的影响 | 第58-62页 |
·比表面积对硫转移剂氧化还原能力的影响 | 第62-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新型钛酸镁型硫转移剂的探究 | 第65-83页 |
·前言 | 第65页 |
·适合烟气脱硫的钛酸镁型硫转移剂结构的探索 | 第65-70页 |
·硝酸镁为镁源合成正钛酸镁结构的探究 | 第66-68页 |
·乙酸镁为镁源合成正钛酸镁结构的探究 | 第68-70页 |
·偏钛酸镁型硫转移剂的制备和探究 | 第70-77页 |
·偏钛酸镁型硫转移剂的脱硫性能研究 | 第70-72页 |
·镁钛相对含量的影响 | 第72-73页 |
·添加不同金属元素对硫转移剂的影响 | 第73-75页 |
·不同Ce、Mn、Cu含量对硫转移剂脱硫性能影响 | 第75-77页 |
·不同Cu含量对硫转移剂脱硫性能影响 | 第77页 |
·硫转移剂还原性能研究 | 第77-80页 |
·偏钛酸镁型和镁铝尖晶石型硫转移剂的对比 | 第80-81页 |
·氧化脱硫性能的对比 | 第80-81页 |
·还原再生性能的对比 | 第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