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9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 ·课题的研究基础 | 第8页 |
| ·课题的主要工作 | 第8-9页 |
| 第二章 配电网供电能力计算模型 | 第9-26页 |
| ·供电能力的基本概念 | 第9-12页 |
| ·变电站供电能力 | 第9-10页 |
| ·网络供电转移能力 | 第10-11页 |
| ·配电网最大供电能力 | 第11-12页 |
| ·基于主变互联关系的供电能力分析 | 第12-21页 |
| ·负荷转移方式的界定 | 第12-13页 |
| ·主变联络关系分析 | 第13-14页 |
| ·联络单元最大负载率分析 | 第14-21页 |
| ·系统主变最大容许负载率 | 第21页 |
| ·最大供电能力综合分析 | 第21页 |
| ·简单算例分析 | 第21-25页 |
| ·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配电网典型供电模型 | 第26-42页 |
| ·变电站低压侧主接线 | 第26-28页 |
| ·双主变变电站低压侧主接线 | 第26页 |
| ·三主变变电站低压侧主接线 | 第26-27页 |
| ·四主变变电站低压侧主接线 | 第27-28页 |
| ·中压配电网接线模式 | 第28-33页 |
| ·单辐射接线 | 第28页 |
| ·单联络接线 | 第28-30页 |
| ·两联络接线 | 第30-31页 |
| ·三联络接线 | 第31-32页 |
| ·“n-1”主备接线 | 第32-33页 |
| ·配电网典型供电模型 | 第33-41页 |
| ·基本定义 | 第33-34页 |
| ·配电网典型供电模型的构建 | 第34-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配电网最佳供电方案分析 | 第42-61页 |
| ·主变理论供电能力分析 | 第42-44页 |
| ·两座变电站互联(2×2 模式、2×3 模式) | 第42-43页 |
| ·三座变电站互联(3×2 模式、3×3 模式) | 第43页 |
| ·四座变电站互联(4×2 模式、4×3 模式) | 第43-44页 |
| ·网络供电能力指标分析 | 第44-47页 |
| ·基本说明 | 第44页 |
| ·两座变电站互联(2×2 模式、2×3 模式) | 第44-45页 |
| ·三座变电站互联(3×2 模式、3×3 模式) | 第45-46页 |
| ·四座变电站互联(4×2 模式、4×3 模式) | 第46页 |
| ·供电能力计算结果汇总 | 第46-47页 |
| ·最佳供电方案优选分析 | 第47-61页 |
| ·典型供电模型接线模式的经济性分析 | 第47-49页 |
| ·站间单元联络容量对系统供电能力的灵敏度和经济性分析 | 第49-60页 |
| ·典型供电模型的优选结果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 第61-63页 |
| ·研究成果 | 第61页 |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1-63页 |
| ·本次研究结论实用化 | 第61页 |
| ·后续研究及其实用化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6-67页 |
| 附表 | 第67-71页 |
| 附表1 主变容量为 50MVA时各种典型供电模型的指标分析 | 第67-69页 |
| 附表2 主变容量为 63MVA时各种典型供电模型的指标分析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