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回顾 | 第16-40页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 第16-23页 |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研究 | 第16-17页 |
·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第17-20页 |
·非药物治疗 | 第20-23页 |
2 中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 第23-30页 |
·病名考辨 | 第23-24页 |
·古籍关于症候的描述 | 第24-25页 |
·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 | 第25-27页 |
·慢性心力衰竭的的辩证论治 | 第27-28页 |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在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 | 第28-30页 |
3 6分钟步行试验与慢性心力衰竭 | 第30-32页 |
·6分钟步行实验的起源和发展 | 第30-31页 |
·6分钟步行实验的优点 | 第31-32页 |
·6分钟步行实验与其他变量的关系 | 第32页 |
·6分钟步行试验与运动耐量的关系 | 第32页 |
4 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32-35页 |
·戊巴比妥钠静脉注射法 | 第32-33页 |
·阿霉素法 | 第33页 |
·主动脉弓缩窄法 | 第33-34页 |
·腹主动脉缩窄法 | 第34页 |
·心室快速起搏法 | 第34页 |
·冠状动脉结扎法 | 第34-35页 |
5 心肌能量代谢与慢性心力衰竭 | 第35-38页 |
·正常的心肌能量代谢特点 | 第35-36页 |
·心力衰竭时心肌能量代谢特点 | 第36-37页 |
·心力衰竭能量代谢治疗策略 | 第37-38页 |
6 关于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展望 | 第38-40页 |
第二章 临床观察 | 第40-50页 |
1 临床资料 | 第40-41页 |
·病例来源 | 第40页 |
·诊断标准 | 第40-41页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41页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4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41-43页 |
·分组方法 | 第41页 |
·用药方法 | 第41-42页 |
·观察指标 | 第42页 |
·疗效指标 | 第42-43页 |
·安全性指标 | 第43页 |
3 统计方法 | 第43页 |
4 结果 | 第43-46页 |
·治疗前一般资料结果 | 第43-45页 |
·治疗后疗效指标结果 | 第45-46页 |
·安全性分析 | 第46页 |
5 讨论 | 第46-50页 |
·加味参附颗粒渊源及中医理论依据 | 第46-47页 |
·加味参附颗粒对慢性心衰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 | 第47-50页 |
第三章 动物实验研究 | 第50-64页 |
1 材料 | 第50页 |
·动物 | 第50页 |
·主要仪器 | 第50页 |
·药品 | 第50页 |
·试剂 | 第5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0-53页 |
·实验动物分组 | 第50页 |
·心力衰竭大鼠实验模型造模方法 | 第50-51页 |
·造模成功评价方法 | 第51页 |
·给药方法 | 第51页 |
·环境及饮食 | 第51页 |
·观察指标 | 第51-53页 |
3 统计分析 | 第53页 |
4 结果 | 第53-60页 |
·血流动力学结果 | 第53-55页 |
·心肌线粒体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比较 | 第55-56页 |
·心肌透射电镜观察结构 | 第56-60页 |
5 讨论 | 第60-64页 |
·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第60-61页 |
·加味参附颗粒对血流动力学影响 | 第61-62页 |
·加味参附颗粒对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6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76-78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