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农药防治(化学防治)论文--植物化学保护理论论文

SA和Ca2+缓解咪唑类离子液体对几种作物毒害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缩略语第7-11页
1 前言第11-17页
   ·离子液体简介第11-12页
   ·离子液体毒性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小麦、萝卜、番茄简介第13-14页
   ·本研究的特色、目的及意义第14-1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7-29页
   ·材料准备第17页
   ·试验设计及处理第17-18页
     ·小麦种子的处理第17页
     ·萝卜种子的处理第17-18页
     ·番茄种子的处理第18页
   ·形态与生理指标的测定第18-29页
     ·形态指标的观察、记录及统计分析第18-19页
     ·DW/FW 的测定第19页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第19-20页
     ·超氧阴离子的测定第20页
     ·MDA 含量的测定第20-21页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第21页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第21-22页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第22-24页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第24页
     ·CAT 活力的测定第24-25页
     ·APX 活力的测定第25页
     ·SOD 活力的测定第25-26页
     ·POD 活力的测定第26页
     ·α-淀粉酶活力的测定第26-27页
     ·根活力的测定第27-2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9-53页
   ·[C_8mim]Br 对小麦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第29-38页
     ·[C_8mim]Br 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第29-30页
     ·[C_8mim]Br 对小麦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第30-32页
     ·[C_8mim]Br 对小麦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幼苗干重的影响第32-33页
     ·[C_8mim]Br 对小麦幼苗叶片抗逆性物质含量的影响第33-34页
     ·[C_8mim]Br 对小麦幼苗叶片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第34-36页
     ·[C_8mim]Br 对小麦幼苗叶片膜脂过氧化和膜透性的影响第36-37页
     ·[C_8mim]Br 对小麦幼苗根活力的影响第37-38页
   ·SA 对[C_6mim]Br 毒害下萝卜生理生化的影响第38-46页
     ·SA 对[C_6mim]Br 毒害下萝卜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第38页
     ·SA 对[C_6mim]Br 毒害下萝卜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第38-40页
     ·SA 对[C_6mim]Br 毒害下萝卜幼苗叶片叶绿含量的影响第40-41页
     ·SA 对[C_6mim]Br 毒害下萝卜幼苗叶片抗逆性物质含量的影响第41-42页
     ·SA 对[C_6mim]Br 毒害下萝卜幼苗叶片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第42-44页
     ·SA 对[C_6mim]Br 毒害下萝卜幼苗叶片膜脂过氧化和膜透性的影响第44-46页
     ·SA 对[C_6mim]Br 毒害下萝卜幼苗根活力的影响第46页
   ·Ca~(2+)对[C_6mim]Br 毒害下番茄生理生化的缓解效应第46-53页
     ·Ca~(2+)对 [C_6mim]Br 处理下番茄种子萌发的影响第46-47页
     ·Ca~(2+)对[C_6mim]Br 处理下番茄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第47-49页
     ·Ca~(2+)对[C_6mim]Br 处理下番茄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49-50页
     ·Ca~(2+)对[C_6mim]Br 处理下番茄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第50-51页
     ·Ca~(2+)对[C_6mim]Br 处理下番茄幼苗叶片膜脂过氧化的影响第51-53页
4 讨论第53-61页
   ·SA 和 Ca~(2+)对离子液体毒害下作物种子萌发的缓解作用第53页
   ·SA 和 Ca~(2+)对离子液体毒害下作物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第53-54页
   ·SA 和 Ca~(2+)对离子液体毒害下作物叶片抗氧化酶系统及 O_2·-产生速率的影响第54-55页
   ·SA 和 Ca~(2+)对离子液体毒害下作物幼苗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及膜透性的影响第55-56页
   ·SA 和 Ca~(2+)对离子液体毒害下作物抗逆性物质含量的影响第56-57页
   ·SA 和 Ca~(2+)对离子液体毒害下作物α-淀粉酶活力及生长的影响第57-59页
   ·SA 和 Ca~(2+)对离子液体毒害下作物幼苗根活力的影响第59-61页
5 结论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图版第67-72页
致谢第72-73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射频复合式能量采集器的设计及仿真
下一篇:Bt基因玉米转化体目标蛋白表达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