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6-7页 |
| 第一部分 陈士铎主要学术思想简述 | 第7-11页 |
| 1. 善于继承,勇于创新 | 第7-8页 |
| 2. 临证施治,辨证独特 | 第8页 |
| 3. 注重命门,重视温补 | 第8-9页 |
| 4. 参佐他学,医道同源 | 第9-11页 |
| 第二部分 心肾相交理论探析 | 第11-19页 |
| 1. 心肾相交的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 2. 《周易》的“否”、“泰”、“既济”、“未济”与心肾相交的联系 | 第12-14页 |
| ·泰与否 | 第12-13页 |
| ·未济与既济 | 第13-14页 |
| 3. 《辨证录》心肾相交理论 | 第14-17页 |
| ·心肾直接相交 | 第14-16页 |
| ·心肾间接相交 | 第16-17页 |
| 4. 《辨证录》交通心肾治法浅析 | 第17-19页 |
| ·直接交通心肾法 | 第17页 |
| ·间接交通心肾法 | 第17-19页 |
| 第三部分 《辨证录》交通心肾法主方分析 | 第19-33页 |
| 1. 直接交通心肾之主方 | 第19-26页 |
| ·治心肾两不相交方 | 第19-24页 |
| ·治心不交肾方 | 第24-25页 |
| ·治肾不交心方 | 第25-26页 |
| 2. 间接交通心肾之主方 | 第26-33页 |
| ·治肝胆与心肾不交方 | 第26-31页 |
| ·治脾胃与心肾不交方 | 第31页 |
| ·治胞宫与心肾不交方 | 第31-33页 |
| 第四部分 《辨证录》交通心肾法的组方探析 | 第33-39页 |
| 1. 直接交通心肾之方药分析 | 第33-36页 |
| 2. 间接交通心肾之方药分析 | 第36-39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2-44页 |
| 个人简历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