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1 引言 | 第7-12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7页 |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7页 |
| ·研究的相关界定 | 第7-8页 |
| ·中国耀州青瓷的界定 | 第7页 |
| ·韩国高丽青瓷的界定 | 第7-8页 |
| ·研究时间的界定 | 第8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8页 |
| ·本研究主题范围国内外已有的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2 中国耀州青瓷和韩国高丽青瓷的考古概况及起源与发展 | 第12-16页 |
| ·中国耀州青瓷的考古概况 | 第12页 |
| ·中国耀州青瓷的起源和发展 | 第12-13页 |
| ·初期的耀州青瓷 | 第12-13页 |
| ·中期的耀州青瓷 | 第13页 |
| ·后期的耀州青瓷 | 第13页 |
| ·韩国高丽青瓷的考古概况 | 第13-14页 |
| ·韩国高丽青瓷的起源和发展 | 第14-16页 |
| ·初期的韩国高丽青瓷 | 第14-15页 |
| ·中期的韩国高丽青瓷 | 第15页 |
| ·后期的高丽青瓷 | 第15-16页 |
| 3 中国耀州青瓷和韩国高丽青瓷的造型比较 | 第16-24页 |
| ·造型形态特点的比较 | 第16页 |
| ·中国耀州青瓷的造型形态特点 | 第16页 |
| ·韩国高丽青瓷的造型形态特点 | 第16页 |
| ·造型技法的比较 | 第16-17页 |
| ·青瓷器物种类上的比较 | 第17-22页 |
| ·碗类 | 第17-18页 |
| ·香炉类 | 第18-20页 |
| ·瓶壶类 | 第20-22页 |
| ·比较结果 | 第22-24页 |
| ·从造型比较的相同点 | 第22-23页 |
| ·青瓷器物种类的多元化 | 第22页 |
| ·造型上实用与艺术的统一 | 第22-23页 |
| ·两种青瓷的造型技法相似 | 第23页 |
| ·从造型进行比较的不同点 | 第23-24页 |
| ·造型形态上,耀州青瓷敦厚高丽青瓷柔美 | 第23页 |
| ·耀州青瓷同类器物的造型更加的丰富 | 第23-24页 |
| 4 中国耀州青瓷和韩国高丽青瓷的装饰比较 | 第24-35页 |
| ·装饰特点的比较 | 第24-25页 |
| ·中国耀州青瓷的装饰特点 | 第24页 |
| ·韩国高丽青瓷的装饰特点 | 第24-25页 |
| ·从装饰技法进行比较 | 第25-27页 |
| ·比较结果 | 第27-35页 |
| ·从装饰进行比较的相同点 | 第27-31页 |
| ·题材上都包括传统的吉祥图案 | 第27-29页 |
| ·构图上都是饰必应型、饰必应材 | 第29-30页 |
| ·装饰技法上都有刻划花的装饰技法 | 第30-31页 |
| ·都有向其他工艺美术产品的装饰借鉴 | 第31页 |
| ·从装饰进行比较的不同点西安何家村出土的犀牛望月银盘 | 第31-35页 |
| ·题材上,高丽青瓷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纹样 | 第31-32页 |
| ·构图上,耀州青瓷饱满,高丽青瓷松散 | 第32-33页 |
| ·装饰技法上,耀州青瓷刻划花技法与高丽青瓷镶嵌技法 | 第33-35页 |
| 5 中国耀州青瓷与韩国高丽青瓷艺术特色异同形成的因素 | 第35-43页 |
| ·相同艺术特色形成的因素 | 第35-36页 |
| ·都曾受到中国越窑的影响 | 第35页 |
| ·文化交流的结果 | 第35-36页 |
| ·不同艺术特色形成的因素 | 第36-43页 |
| ·造成两种青瓷造型特点不同的因素 | 第36-38页 |
| ·两种青瓷胎质特性的不同 | 第36-37页 |
| ·时代民族特定审美意象所造成的造型差异 | 第37-38页 |
| ·造成两种青瓷装饰特点不同的因素 | 第38-43页 |
| ·装饰技法的不同 | 第38-39页 |
| ·釉料加工及窑炉烧制的不同对呈色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时代民族特定审美意象所造成的装饰差异 | 第40-43页 |
| 6 结论 | 第43-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 第48-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