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2页 |
·人类照明历史 | 第11-13页 |
·燃烧照明 | 第11页 |
·白炽灯 | 第11-12页 |
·荧光灯 | 第12页 |
·LED照明 | 第12-13页 |
·国内外白光LED的产业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3-14页 |
·二十一世纪新型照明光源-白光LED | 第14-17页 |
·LED发光基本原理 | 第14-16页 |
·实现白光LED的方式 | 第16-17页 |
·色度学简介 | 第17-18页 |
·视觉曲线 | 第17-18页 |
·色温 | 第18页 |
·显色性 | 第18页 |
·白光LED用红色发光材料发展过程 | 第18-21页 |
·硫化物红色荧光粉 | 第19页 |
·氮化物与氮氧化物基质的红色荧光粉 | 第19页 |
·氧化物红色荧光粉 | 第19-21页 |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样品的制备和表征 | 第22-24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22页 |
·样品的表征 | 第22-24页 |
·样品的物相分析 | 第22-23页 |
·荧光光谱与EPR分析 | 第23-24页 |
第三章 SrAl_(12)O_(19):Mn~(4+)制备及其物相和发光特性 | 第24-28页 |
·SrAl_(12)O_(19):Mn~(4+)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24页 |
·SrAl_(12)O_(19):Mn~(4+)的物相分析 | 第24-26页 |
·SrAl_(12)O_(19):Mn~(4+)的激发和发射光谱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Al格位的掺杂和取代对SrAl_(12)O_(19):Mn~(4+)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28-37页 |
·Al位掺杂体系的发光 | 第28-34页 |
·Mg~(2+)掺杂体系的发光 | 第28-30页 |
·Zn~(2+)掺杂体系的发光 | 第30-31页 |
·Ge~(4+)掺杂体系的发光 | 第31-32页 |
·讨论 | 第32-34页 |
·Ga~(3+)取代Al~(3+)体系的物相和发光 | 第34-36页 |
·掺Ga~(3+)体系样品的物相分析 | 第34-36页 |
·掺Ga3+体系样品的荧光性能 | 第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五章 Sr格位取代对SrAl_(12)O_(19):Mn~(4+)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37-43页 |
·Ca~(2+)取代体系的物相和发光 | 第37-39页 |
·Sr_(1-z)Ca_zAl_(11.91)O_(19):0.01Mn~(4+),0.08Mg~(2+)系列样品的物相分析 | 第37-38页 |
·Sr_(1-z)Ca_zAl_(11.91)O_(19):0.01Mn~(4+),0.08Mg~(2+)系列样品的发光性能 | 第38-39页 |
·Ba~(2+)取代体系的物相和发光 | 第39-42页 |
·Sr_(1-z)Ba_zAl_(11.91)O_(19):0.01Mn~(4+),0.08Mg~(2+)的物相分析 | 第39-40页 |
·钡取代体系Sr_(1-z)Ba_zAl_(11.91)O_(19):0.01Mn~(4+),0.08Mg~(2+)晶胞体积的计算 | 第40-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3页 |
·展望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3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