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一) 马长海其人其诗 | 第10-11页 |
1. 马长海其人 | 第10页 |
2. 马长海其诗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 关于“辽东三老”的争议 | 第11-12页 |
2. 对诗品与人品的评价 | 第12-13页 |
3. 诗歌内容研究 | 第13-14页 |
(三)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一、马长海论诗对元好问的继承与发展 | 第16-28页 |
(一) 对元好问论诗的继承:“重功利”、“倡天然”、“崇性情” | 第18-22页 |
(二) 对元好问论诗的发展 | 第22-28页 |
1. 与元好问的厚古薄今相比,马长海注重古今并重 | 第22-24页 |
2. 与元好问单一的审美倾向相比,马长海论诗表现出审美的多样性 | 第24-25页 |
3. 论诗中运用“以禅论诗”的方法 | 第25-26页 |
4. 将“学问”作为论诗的标准之一,呈现出清代的学术特征 | 第26-28页 |
二、论马长海纪游诗的情感特质 | 第28-41页 |
(一) 纪游诗创作背景:交通便利、游历之风与个人生活 | 第28-31页 |
(二) 纪游诗的描写对象: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 第31-33页 |
(三) 纪游诗的情感内涵 | 第33-41页 |
1. 人生短暂之叹 | 第34页 |
2. 怀古伤今之情 | 第34-37页 |
3. 壮志难酬的忧虑 | 第37-41页 |
三、论马长海咏物诗的审美取向 | 第41-49页 |
(一) 咏物诗的两大类别及主要内容:赋体咏物与比体咏物 | 第41-45页 |
(二) 体现时代精神的审美取向:“重实用”、“‘俗’中见‘雅” | 第45-49页 |
四、从隐逸诗看马长海的价值取向 | 第49-58页 |
(一) 遗世独立的隐逸理想 | 第50-54页 |
1. 理想化的隐逸生活与隐逸思想 | 第50-51页 |
2. 形成之因:安身与自由的双重选择 | 第51-54页 |
(二) 从“隐于林”到“隐于市”的现世抉择 | 第54-58页 |
1. 隐逸实践中的隐逸方式 | 第54-56页 |
2. 形成之因:“入俗”世风与个人适意追求的影响 | 第56-58页 |
五、从交游诗看马长海社会关系和社交心理 | 第58-68页 |
(一) 交游诗的内容概述 | 第58-63页 |
(二) 交游诗的交往对象和交往心理 | 第63-68页 |
1. 交往对象的社会阶层与文化人格 | 第63-66页 |
2. 与友交游对马长海诗歌的保存和流传作用 | 第66-68页 |
六、论马长海题画诗的个体意识 | 第68-78页 |
(一) 题画诗的创作取向:描述画意、借画发挥 | 第69-72页 |
(二) 马长海题画诗的时代特征 | 第72-78页 |
1. 清代文人的人生态度:以个体为中心的人生追求 | 第73-74页 |
2. 满族文人的生活色彩: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 | 第74-78页 |
结语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附表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