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S | 第13-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9页 |
1.1.1 城市洪涝 | 第15-17页 |
1.1.2 城市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 第17页 |
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2.1 城市洪涝模型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2.2 元胞自动机的发展与应用 | 第20-21页 |
1.2.3 元胞自动机在洪涝模拟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22-25页 |
1.3.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2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 第23-25页 |
第2章 元胞自动机的原理与方法 | 第25-36页 |
2.1 元胞自动机的基本原理 | 第25-30页 |
2.1.1 元胞自动机的由来 | 第25-26页 |
2.1.2 元胞自动机的组成 | 第26-30页 |
2.2 元胞自动机的分类与特点 | 第30-33页 |
2.2.1 元胞自动机的分类 | 第30-31页 |
2.2.2 元胞自动机的特点 | 第31-33页 |
2.3 二维元胞自动机 | 第33-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城市洪涝元胞自动机模型的构建 | 第36-54页 |
3.1 引言 | 第36-37页 |
3.2 元胞规则的扩展与确定 | 第37-48页 |
3.2.1 元胞空间的扩展 | 第37页 |
3.2.2 元胞状态的扩展 | 第37-43页 |
3.2.3 邻域类型的确定 | 第43-44页 |
3.2.4 转化规则的构建 | 第44-46页 |
3.2.5 时间步长的确定 | 第46页 |
3.2.6 边界条件的概化 | 第46-48页 |
3.3 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实现 | 第48-53页 |
3.3.1 元胞空间的模型实现 | 第48-49页 |
3.3.2 元胞状态的计算 | 第49-51页 |
3.3.3 转化规则的模型实现 | 第51-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基于偏秩相关-互信息法的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54-66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4-57页 |
4.2.1 抽样方法 | 第54-55页 |
4.2.2 互信息法 | 第55-56页 |
4.2.3 偏秩相关法 | 第56-57页 |
4.3 研究区域概况 | 第57-60页 |
4.3.1 地理位置 | 第57-58页 |
4.3.2 设计降雨 | 第58-59页 |
4.3.3 参数取值 | 第59-60页 |
4.4 计算过程 | 第60-61页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61-65页 |
4.5.1 偏秩相关法分析 | 第61-63页 |
4.5.2 互信息法分析 | 第63-64页 |
4.5.3 结果对比分析 | 第64-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 | 第66-82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人工神经网络自动率定 | 第66-69页 |
5.2.1 人工神经网络的选择 | 第66页 |
5.2.2 人工神经网络的训练 | 第66-69页 |
5.2.3 人工神经网络的验证 | 第69页 |
5.3 试错法人工率定 | 第69-73页 |
5.4 应用分析 | 第73-81页 |
5.4.1 10年一遇设计降雨 | 第73-75页 |
5.4.2 50年一遇设计降雨 | 第75-78页 |
5.4.3 100年一遇设计降雨 | 第78-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结论 | 第82-83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83页 |
6.3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发表论文 | 第90-9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