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圣人观演变探析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二 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一)有关儒家圣人观整体的研究 | 第10-14页 |
(二)有关儒家圣人观个案的研究 | 第14-18页 |
第一章 “圣”字溯源 | 第18-22页 |
第一节 从文字意义上说“圣”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文献记载之“圣”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先秦儒家圣人观的演变 | 第22-49页 |
第一节 孔子“圣王合一”的圣人观 | 第22-27页 |
一 孔子对“圣”的改造和提升 | 第22-24页 |
(一)对“圣”字意义的继承发展 | 第22-23页 |
(二)对传统圣人观的继承发展 | 第23-24页 |
二 圣人观的内容 | 第24-26页 |
(一)内圣:修己重仁 | 第24-25页 |
(二)外王: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 第25-26页 |
三 成圣途径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页 |
第二节 曾子“由内圣开出外王”的圣人观 | 第27-32页 |
一 圣人观的内容 | 第28-31页 |
(一)“修齐治平”的圣人目标 | 第28-29页 |
(二)重孝尊亲的圣人特色 | 第29-31页 |
二 成圣途径 | 第31-32页 |
(一)以仁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 第31页 |
(二)三省吾身的自我反思 | 第31页 |
(三)正心诚意的慎独功夫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页 |
第三节 子思“诚明合一” “天人合一”的圣人观 | 第32-36页 |
一 圣人观的内容 | 第32-36页 |
(一)“天地之德”与“圣人之道”的双向回环 | 第33-34页 |
(二)“诚则明矣”与“明则诚矣”的最终互通 | 第34-35页 |
(三)内圣与外王的合一 | 第35-36页 |
二 成圣途径 | 第36页 |
第四节 先秦儒家简帛文献中“五行和合”的圣人观 | 第36-40页 |
一 人道对天德的复归 | 第37-38页 |
二 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的两全 | 第38-39页 |
三 人道向天道的超越 | 第39-40页 |
第五节 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圣人观 | 第40-46页 |
一 圣人特色 | 第40-43页 |
(一)圣人的人性基础——人性本善 | 第40-41页 |
(二)成圣的内在根据——仁智圆融 | 第41-42页 |
(三)由仁心推仁政——内外兼顾 | 第42-43页 |
二 圣人标准 | 第43-44页 |
三 尽心知性达圣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六节 荀子“圣可学而至”的圣人观 | 第46-49页 |
一 圣之职能:取法于天道而制礼作乐 | 第46-47页 |
二 圣之可能:涂之人可以为禹 | 第47页 |
三 成圣途径:圣可学而至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先秦儒家圣人观与诸子百家圣人观的比较 | 第49-61页 |
第一节 先秦道家“自然无为”的圣人观 | 第49-53页 |
一 先秦道家圣人的特征 | 第49-52页 |
(一)深刻体察天道 | 第49-50页 |
(二)努力效法天道 | 第50-51页 |
(三)完美运用天道 | 第51-52页 |
二 儒道圣人观异同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先秦墨家“兼爱非攻”的圣人观 | 第53-57页 |
一 圣人观的内容 | 第53-55页 |
(一)至德化身之圣 | 第53-54页 |
(二)治国楷模之圣 | 第54-55页 |
二 与儒家圣人观之比较 | 第55-56页 |
三 墨家圣人观之进步与不足 | 第56-57页 |
第三节 先秦法家“法为核心”的圣人观 | 第57-61页 |
一 圣人内涵 | 第57-58页 |
二 圣人特征 | 第58-59页 |
(一)圣人立法 | 第58-59页 |
(二)圣人“无为” | 第59页 |
三 儒法圣人观比较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先秦儒家圣人观演变的规律及其原因 | 第61-68页 |
第一节 圣人标准的普遍共识与个体差异 | 第61-63页 |
一 圣人标准的普遍共识 | 第61-62页 |
二 圣人标准的个体差异 | 第62-63页 |
第二节 圣人观演变的基本规律 | 第63-66页 |
一 圣人标准的降低 | 第63-65页 |
二 心性问题的提出 | 第65-66页 |
第三节 圣人观演变的内外原因 | 第66-68页 |
第五章 先秦儒家圣人观的历史价值与理论缺陷 | 第68-74页 |
第一节 先秦儒家圣人观对后世的影响 | 第68-69页 |
第二节 当代新儒学对儒家圣人观的批判与超越 | 第69-74页 |
一 心性之学的隐没 | 第69-70页 |
二 对传统圣人观的批判 | 第70-71页 |
三 当代新儒家的超越 | 第71-74页 |
结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