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法治建设的主体作用--以公民的作用为视角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绪论 | 第6-9页 |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6页 |
二、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6-7页 |
三、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7-8页 |
四、 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8-9页 |
第一章 公民与法治概述 | 第9-16页 |
第一节 法治及其现状 | 第9-12页 |
一、 法治的含义 | 第9页 |
二、 法治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 第9-12页 |
(一) 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 | 第9-10页 |
(二) 法治在我国发展缓慢的原因 | 第10-12页 |
第二节 公民及其在法治建设中的地位 | 第12-16页 |
一、 公民的含义 | 第12-14页 |
(一) 公民一词的历史演进 | 第12-13页 |
(二) 公民的概念 | 第13-14页 |
二、 公民在法治建设中的地位 | 第14-16页 |
(一) 公民是法治建设中最重要的元素 | 第14页 |
(二) 公民是法治建设的主体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法治建设中的公民作用 | 第16-24页 |
第一节 公民的法治需求 | 第16-19页 |
一、 法治是公民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 第16-17页 |
二、 法治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 第17-18页 |
三、 秩序是公民的基本需要,需要法治建立并维持 | 第18页 |
四、 公民社会的和谐需要通过法治实现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在法治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公民因素 | 第19-24页 |
一、 公民意识是法治运转的内驱力 | 第20-21页 |
二、 公民的法治观念是法治社会的观念基础 | 第21-22页 |
三、 公民参与是法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我国法治建设中公民作用的现状及成因 | 第24-28页 |
第一节 我国法治建设中公民作用的现状 | 第24-25页 |
一、 法治至上的观念淡薄 | 第24页 |
二、 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浅薄 | 第24页 |
三、 公民参与的热情不高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影响我国法治建设中公民作用的原因 | 第25-28页 |
一、 传统文化在法治建设中的消极作用 | 第25-26页 |
(一) 对公民意识的影响 | 第25-26页 |
(二) 对公民法治观念的影响 | 第26页 |
(三) 对公民参与的影响 | 第26页 |
二、 影响公民在我国法治建设中发挥作用的现实原因 | 第26-28页 |
(一) 影响公民意识的现实因素 | 第26-27页 |
(二) 影响公民法治观念形成的现实因素 | 第27页 |
(三) 影响公民参与的现实因素 | 第27-28页 |
第四章 促进我国公民作用发挥的对策建议 | 第28-34页 |
第一节 提升公民意识的对策 | 第28-30页 |
一、 教育促进公民意识的培育 | 第28-29页 |
二、 实践中增强公民意识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增强公民法治观念的对策 | 第30-32页 |
一、 法律制度方面的完善 | 第30-31页 |
(一) 提升立法质量 | 第30页 |
(二) 消除司法腐败树立法律权威 | 第30-31页 |
二、 引导公民积极守法用法 | 第31-32页 |
三、 通过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 第32页 |
第三节 增强公民参与的对策建议 | 第32-34页 |
一、 从公民层面加强公民参与能力 | 第32页 |
二、 从外在环境层面完善参与制度 | 第32-33页 |
三、 从政府层面改善和公民参与相关的因素 | 第33-34页 |
结束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个人简历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