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社会融资总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研究

内容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第1章 绪论第8-17页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8-9页
     ·研究目的第8页
     ·研究意义第8-9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第9-15页
     ·国外研究状况及文献综述第9-12页
     ·国内研究状况及文献综述第12-15页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5-16页
     ·研究内容第15页
     ·研究方法第15-16页
   ·本文的创新点第16-17页
第2章 融资结构变化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传导效果影响分析第17-29页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相关概念界定第17-20页
     ·含义第17页
     ·设置原因第17-18页
     ·选择标准第18-19页
     ·作用第19-20页
   ·融资结构变化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及调控效果的影响第20-26页
     ·我国社会融资结构变迁第20-22页
     ·历次融资结构变化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分析第22-23页
     ·历次融资结构变化对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影响分析第23-26页
   ·融资结构的变化弱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第26-29页
     ·融资结构的变化降低了中介目标的可测性第26-27页
     ·融资结构的变化削弱了中介目标的可控性第27-28页
     ·融资结构的变化弱化了中介目标的相关性第28-29页
第3章 社会融资总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分析第29-39页
   ·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原则、运行趋势和特点第29-34页
     ·社会融资总量的内涵第29-30页
     ·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原则第30页
     ·社会融资总量的运行趋势和特点第30-34页
   ·社会融资总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分析第34-36页
     ·较好的可测性第34-35页
     ·更具有可控性第35页
     ·相关性更显著第35-36页
   ·社会融资总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践意义第36-39页
     ·有利于推动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第36-37页
     ·监控社会融资总量有利于推进我国宏观审慎管理第37-38页
     ·有利于价格调控和数量调控相结合第38-39页
第4章 社会融资总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实证分析第39-46页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处理第39-41页
   ·相关性检验第41页
   ·平稳性检验第41-42页
   ·回归分析第42-43页
   ·Johansen协整检验第43-44页
   ·Granger因果检验第44-45页
   ·研究结论第45-46页
第5章 促进社会融资总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建议第46-48页
   ·明确统计指标的口径和范围第46页
   ·明确监测的执行主体,建立数据统计部门的协调机制第46-47页
   ·着力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公众对该指标的认知度第47页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后记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人民币实际汇率失调的经济效应--基于行为均衡汇率理论的分析
下一篇:发展PE业务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