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基础科学论文--海洋物理学论文--海洋光学论文

长江口邻近海域冬季水体漫衰减特性及遥感反演初探

论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2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4-19页
     ·漫衰减系数的时空差异性第15页
     ·漫衰减系数与固有光学特性第15-16页
     ·漫衰减系数的遥感反演第16页
     ·水下光场及生态环境第16-18页
     ·小结第18-19页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页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点第19-20页
   ·技术路线第20-22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数据第22-34页
   ·研究区概况第22-25页
     ·长江口邻近海域水文特征第23-24页
     ·长江口邻近海域潮流特征第24-25页
     ·长江口邻近海域叶绿素a及光照分布特征第25页
   ·数据的采集和计算第25-30页
     ·数据采样区域第25-26页
     ·遥感反射率的测量与计算第26-27页
     ·漫衰减系数的测量与计算方法第27-28页
     ·光合有效辐射衰减系数及真光层深度的测量与计算方法第28-30页
   ·各水质参数的获取第30-31页
     ·叶绿素浓度采集和测量第30页
     ·CDOM采集和测量第30页
     ·总悬浮物浓度的采集和测量第30-31页
   ·水体初级生产力计算第31-34页
第三章 漫衰减系数的光谱特性及影响因子第34-42页
   ·漫衰减系数的光谱特性第34-35页
   ·漫衰减系数的主要影响因子及空间分布第35-37页
   ·K_d(PAR)与漫衰减系数的关系第37-39页
   ·叶绿素、CDOM和悬浮物与K_d(490)的关系第39-41页
   ·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漫衰减系数的参数化及遥感反演模型第42-50页
   ·K_d(490)反演模型的建立第42-45页
   ·漫衰减系数的参数化第45-48页
   ·小结第48-50页
第五章 水下光生态环境分析第50-61页
   ·水下PAR分布结构第50-54页
   ·真光层深度第54-58页
   ·VGPM模型下的初级生产力第58-60页
   ·小结第60-6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主要结论第61-62页
   ·本研究不足之处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9页
发表的论文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主要温室气体卫星柱浓度与人为排放估计值比较研究
下一篇:长江有机氮的输送和转化--以氨基酸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