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罗氏沼虾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17页 |
| ·分类地位、地理分布和形态特征 | 第12-13页 |
| ·生活习性和食性 | 第13-14页 |
| ·蜕壳和生长发育 | 第14页 |
| ·繁殖习性 | 第14-17页 |
| ·杂交育种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 ·水质因子对甲壳动物的影响 | 第19-20页 |
| ·展望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亲本的形态学研究 | 第21-2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 ·试验场地 | 第22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22页 |
| ·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 ·亲虾的雌雄鉴别 | 第22页 |
| ·亲虾生长性状的测量 | 第22页 |
| ·亲虾的行为学观察 | 第22-23页 |
| ·结果 | 第23-24页 |
| ·雌雄亲本的形态学和行为学特征 | 第23页 |
| ·体长与第二步足长之比、第五步足基部间距和齿式的测量结果 | 第23-24页 |
| ·统计分析 | 第24-25页 |
| ·估计孟加拉引进种群中蓝螯雄虾(BC)总体平均数的95%可信区间单侧上限 | 第24-25页 |
| ·估计越南引进种群蓝螯雄虾(BC)总体平均数的95%可信区间单侧上限 | 第25页 |
| ·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两个引进种群的正反杂交 | 第26-3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 ·试验场地 | 第26-27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27页 |
|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 ·设计杂交组合 | 第27页 |
| ·亲虾的选择和配对 | 第27页 |
| ·日常管理 | 第27页 |
| ·杂交组合的繁殖参数检测 | 第27-28页 |
| ·试验结果与统计分析 | 第28-30页 |
| ·杂交配对产生性腺发育基本一致的怀卵虾数量 | 第28页 |
| ·杂交组合的繁殖参数测量结果 | 第28-30页 |
| ·杂交组合的繁殖参数均数比较 | 第30页 |
| ·讨论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正、反交F1与父母本的育苗试验 | 第32-3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 ·试验场地 | 第32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32页 |
| ·育苗用水 | 第32页 |
| ·饵料用丰年虫的孵化 | 第32-33页 |
| ·育苗方法 | 第33页 |
| ·观察正、反交F1与父母本的蚤状幼体出膜时间 | 第33页 |
| ·观察正、反交F1与父母本在同等育苗环境条件下的表现 | 第33页 |
| ·结果 | 第33-35页 |
| ·育苗结果 | 第33-34页 |
| ·正、反交F1与父母本的蚤状幼体出膜时间观察结果 | 第34页 |
| ·正、反交F1与父母本在同等育苗环境条件下的表现观察结果 | 第34-35页 |
| ·讨论 | 第35-38页 |
| ·正、反交F1与父母本在同等育苗环境条件下的表现 | 第35-36页 |
| ·对虾育苗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36-38页 |
| 第五章 正、反交F1与父母本的池塘饲养试验 | 第38-5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 ·试验场地 | 第38页 |
| ·池塘饲养方法 | 第38-39页 |
| ·正、反交F1与父母本的生长性状观察 | 第39页 |
| ·结果 | 第39-42页 |
| ·正、反交F1与父母本的池塘饲养结果 | 第39页 |
| ·正、反交F1与父母本的生长性状观察结果 | 第39-42页 |
| ·试验结果与统计分析 | 第42-48页 |
| ·小结 | 第48-50页 |
| 第六章 正、反交F1池塘饲养群体的形态学特征研究 | 第50-5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 ·试验场地 | 第50页 |
| ·正、反交F1池塘饲养群体的类型结构观察 | 第50页 |
| ·体长、体重、第二步足长、第五步足基部间距和齿式的测量 | 第50-51页 |
| ·结果 | 第51-52页 |
| ·正、反交F1池塘饲养群体的类型结构观察结果 | 第52页 |
| ·第二步足/体长、第五步足基部间距和齿式的测量结果 | 第52页 |
| ·统计和分析 | 第52-53页 |
| ·估计正交F1池塘饲养群体里BC的总体平均数的95%可信区间上限 | 第52页 |
| ·估计反交F1池塘饲养群体里BC的总体平均数的95%可信区间上限 | 第52-53页 |
| ·讨论 | 第53-54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54-56页 |
| 第八章 展望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作者简介 | 第63-64页 |
|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