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易卜杰母河谷区地下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性及形成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0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水文地球化学 | 第11-13页 |
·水文地球化学模型 | 第13页 |
·地热温标 | 第13-15页 |
·地热水结垢趋势判断 | 第15页 |
·羊易地热田早期的地质调查结果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完成的工作 | 第18-20页 |
第2章 羊易地热田地质概况 | 第20-30页 |
·羊易地热田地理概况 | 第20-22页 |
·位置与交通 | 第20-21页 |
·地形地貌 | 第21页 |
·水文条件 | 第21页 |
·气候 | 第21-22页 |
·研究区内地质概况 | 第22-26页 |
·羊易地热田断裂构造概况 | 第22-23页 |
·卜杰母河谷区内断裂分布 | 第23-25页 |
·地层 | 第25-26页 |
·热储条件 | 第26-27页 |
·储层特征 | 第26页 |
·盖层及导热构造 | 第26-27页 |
·地温场分布特征 | 第27-28页 |
·研究区内地下热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研究区水文地球化学特性分析及影响因素 | 第30-46页 |
·水样采集及检测 | 第30-31页 |
·水样采集 | 第30页 |
·水样检测方法 | 第30-31页 |
·水样分析结果 | 第31-40页 |
·总溶解固体(TDS)及 pH 值 | 第31页 |
·水样中主要离子分析 | 第31-33页 |
·Piper 图 | 第33-34页 |
·Cl-SO_4-HCO_3三角图 | 第34-35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35-38页 |
·比例系数分析 | 第38-40页 |
·影响水文地球化学特性的因素 | 第40-45页 |
·溶滤作用 | 第40-41页 |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 第41-43页 |
·混合作用 | 第43页 |
·浓缩作用 | 第43-44页 |
·脱碳酸作用 | 第44页 |
·脱硫酸作用 | 第44页 |
·人类活动作用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研究区内地下热水形成机制模拟 | 第46-55页 |
·反向反应路径模拟原理 | 第46-47页 |
·反向反应路径模拟 | 第47-53页 |
·反应路径选择 | 第47页 |
·确定可能反应相 | 第47-48页 |
·反应路径起点和终点内地下水组分 | 第48-49页 |
·模拟结果 | 第49-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第5章 研究区内热储层温度估算 | 第55-64页 |
·地热温标 | 第55-59页 |
·SiO_2温标 | 第55-56页 |
·阳离子温标 | 第56-57页 |
·Na-K-Mg 三角图 | 第57-58页 |
·地热温标计算结果 | 第58-59页 |
·多矿物平衡法 | 第59-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地下热水结垢趋势预测及阻垢方法 | 第64-76页 |
·碳酸盐结垢 | 第64-67页 |
·拉申指数法(LI) | 第64-65页 |
·雷诺兹指数法(RI) | 第65-66页 |
·指数判断法的计算值 | 第66-67页 |
·硅酸盐结垢 | 第67页 |
·程序判断法 | 第67-68页 |
·影响地下热水结垢的因素 | 第68-71页 |
·温度 | 第68-69页 |
·pH 值 | 第69-70页 |
·CO_2分压 | 第70-71页 |
·预防和去除地下热水结垢方法 | 第71-74页 |
·通入 CO_2阻垢方法评价 | 第71-74页 |
·除垢方法 | 第74页 |
·小结 | 第74-76页 |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建议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个人简介 | 第84-85页 |
附表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