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详细摘要 | 第7-12页 |
Detailed Abstract | 第12-22页 |
1 绪论 | 第22-3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2-23页 |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留煤柱护巷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充填体护巷研究现状 | 第25页 |
·卸压开采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传统巷道布置存在的问题 | 第26页 |
·错层位开采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工程技术应用 | 第26-28页 |
·理论研究方面 | 第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9-32页 |
·技术路线 | 第29页 |
·研究方法及实验手段 | 第29-32页 |
2 错层位沿空巷道围岩力学分析 | 第32-46页 |
·错层位沿空巷道的特点 | 第32-33页 |
·错层位沿空巷道的分类 | 第33-34页 |
·错层位沿空巷道围岩力学属性 | 第34-36页 |
·巷道围岩弹塑性力学分析 | 第36-43页 |
·三剪能量理论 | 第36-37页 |
·弹塑性分析 | 第37-42页 |
·实例分析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3 巷道侧向围岩能量耗散研究 | 第46-56页 |
·概述 | 第46页 |
·能量耗散基本理论 | 第46-47页 |
·巷道围岩能量表征 | 第47-50页 |
·弹性应变能 | 第48-49页 |
·表面耗散能 | 第49页 |
·塑性耗散能 | 第49页 |
·塑性流变耗散能 | 第49-50页 |
·巷道侧向围岩能量耗散分析 | 第50-52页 |
·巷道侧向支承压力特点 | 第50-51页 |
·巷道侧向围岩能量分析 | 第51页 |
·巷道侧向围岩能量耗散分析 | 第51-52页 |
·巷道侧向围岩能量损伤特性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4 错层位沿空巷道顶板吸能及耗能机理 | 第56-66页 |
·概述 | 第56页 |
·老顶失稳机理分析 | 第56-60页 |
·按“砌体梁”理论分析 | 第56-57页 |
·按“传递岩梁”理论分析 | 第57-58页 |
·按“短砌体梁”理论分析 | 第58-60页 |
·按“台阶岩梁”理论分析 | 第60页 |
·沿空巷道矸石层顶板变形与吸能机理分析 | 第60-63页 |
·巷道矸石层不承受载荷 | 第61页 |
·巷道矸石层承受静载荷 | 第61页 |
·巷道矸石层承受动载荷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5 错层位沿空巷道空间效应 | 第66-84页 |
·概述 | 第66-67页 |
·应力滑移线场基本理论 | 第67-70页 |
·应力滑移线 | 第67-68页 |
·极限平衡方程 | 第68-69页 |
·应力特征线方程及解答 | 第69-70页 |
·底板极限平衡区应力特征 | 第70-73页 |
·主动区Ⅰ | 第70-71页 |
·被动区Ⅲ | 第71-72页 |
·过渡区Ⅱ | 第72-73页 |
·底板最大破坏深度 | 第73-74页 |
·算例分析 | 第74-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4页 |
6 错层位沿空巷道矿压实测及经济效益分析 | 第84-94页 |
·观测内容、方法及开采条件 | 第84页 |
·观测内容与方法 | 第84页 |
·开采条件 | 第84页 |
·沿空巷道超前压力实测分析 | 第84-87页 |
·镇城底矿18111-1工作面两巷超前压力实测分析 | 第84-86页 |
·白家庄矿39713工作面两巷超前压力实测分析 | 第86-87页 |
·沿空巷道围岩变形实测分析 | 第87-90页 |
·镇城底矿18111-1工作面两巷围岩变形实测分析 | 第87-88页 |
·白家庄矿39713工作面两巷围岩变形实测分析 | 第88-90页 |
·沿空巷道经济效益分析 | 第90-93页 |
·镇城底矿沿空巷道经济效益分析 | 第90页 |
·白家庄矿沿空巷道经济效益分析 | 第90-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7 错层位沿空巷道实验室模拟 | 第94-116页 |
·实验室相似模拟 | 第94-104页 |
·镇城底矿8#煤层相似模拟 | 第94-97页 |
·白家庄矿采9#放8#煤层相似模拟 | 第97-99页 |
·斜沟矿13#煤层相似模拟 | 第99-104页 |
·实验室数值模拟 | 第104-113页 |
·数值模拟程序及模拟内容 | 第104-105页 |
·计算模型 | 第105页 |
·计算参数 | 第105-106页 |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106-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6页 |
8 结论及展望 | 第116-122页 |
·结论 | 第116-121页 |
·创新点 | 第121页 |
·展望及下一步工作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6页 |
致谢 | 第126-128页 |
作者简介 | 第1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