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1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框架 | 第10-28页 |
·选题背景 | 第10-21页 |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现实状况 | 第10-15页 |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缺陷 | 第15-18页 |
·公共参与的缺失也是国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通病 | 第18-19页 |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的出路——强化公共参与思想 | 第19-21页 |
·概念解读 | 第21-24页 |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 | 第21-22页 |
·公共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 | 第22页 |
·另一种译法:公众参与 | 第22页 |
·相关概念:居民参与、市民参与、社区参与 | 第22-23页 |
·“公共参与”与“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论文框架 | 第26-28页 |
第2章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公共参与”现状与问题 | 第28-56页 |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公共参与的政策背景 | 第29-30页 |
·《城乡规划法》规划公示的规定 | 第29页 |
·历史街区保护法规鼓励公众参与 | 第29页 |
·“规划进社区”与“责任规划师” | 第29-30页 |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公共参与的发展历程 | 第30-33页 |
·高校专家的研究实践 | 第30-31页 |
·政府部门的试点尝试 | 第31页 |
·NGO 引导社区居民自我管理 | 第31页 |
·民间自发的保护运动 | 第31-32页 |
·微博平台上的大讨论 | 第32-33页 |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规划项目里的公共参与试点 | 第33-50页 |
·社区公共活动用房改造——菊儿社区中的“社区参与” | 第33-36页 |
·公共空间环境整治——菊儿社区 68 号院的“居民参与” | 第36-39页 |
·闲置用房改造及胡同美化——史家胡同的“多方参与” | 第39-45页 |
·规划编制——新太仓文保区保护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 | 第45-48页 |
·人口疏解与产业置换——杨梅竹斜街的“自愿式腾退” | 第48-50页 |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公共参与的主要问题总结 | 第50-53页 |
·参与形式简单 | 第52页 |
·覆盖人群不全 | 第52页 |
·参与方法不足 | 第52页 |
·受时间限制不深入 | 第52页 |
·缺少信息双向反馈 | 第52页 |
·缺乏长效机制 | 第52-53页 |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公共参与的有利条件与限制因素 | 第53-56页 |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公共参与的有利条件 | 第53-54页 |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公共参与的限制因素 | 第54-56页 |
第3章 围绕“公共参与”和“历史街区保护”的相关理论 | 第56-65页 |
·基本理论 | 第56-59页 |
·国际宪章中的“居民参与”思想 | 第56-57页 |
·社区规划中的“社区参与”理论 | 第57页 |
·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萌芽 | 第57-58页 |
·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参与”启发 | 第58-59页 |
·我国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公共参与”研究动态 | 第59-61页 |
·在西方“公共参与”理论介绍和总结方面 | 第59页 |
·在城市规划领域“公共参与”的研究方面 | 第59-60页 |
·在历史街区保护“公共参与”的研究方面 | 第60页 |
·不足之处总结分析 | 第60-61页 |
·“参与式”规划理论 | 第61-63页 |
·倡导性规划(Advocacy Planning) | 第61页 |
·联络性规划(Communicative Planning Theory) | 第61页 |
·交往型规划(communicative planning) | 第61-62页 |
·参与式规划(Participatory Planning) | 第62页 |
·社区行动规划(Action Planning for Cities) | 第62-63页 |
·公共参与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 第63-65页 |
·公共参与体现可持续复兴的人性化本底 | 第63-64页 |
·公共参与代表社会化多元化的发展诉求 | 第64页 |
·公共参与对于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要意义 | 第64-65页 |
第4章 国内外实践案例中“参与式”类型与方法总结 | 第65-79页 |
·“第三部门”的介入带动地区活化 | 第65-67页 |
·上海田子坊的“运营主体” | 第65-66页 |
·日本长滨市的“黑壁组织” | 第66-67页 |
·政府与外部因素引导下的“官民共建” | 第67-68页 |
·江苏扬州的社区行动规划 | 第67-68页 |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 KIP | 第68页 |
·通过整合社区资源的“社区自治” | 第68-70页 |
·美国波士顿的“社区开发合作社” | 第68-69页 |
·英国伦敦的“社区建设实体” | 第69-70页 |
·民间团体自发组织的“保护运动” | 第70-73页 |
·广州恩宁路旧城改造 | 第70-71页 |
·香港利东街旧城改造 | 第71-73页 |
·保护规划编制中的“公共参与” | 第73-74页 |
·法国巴黎的保护区规划编制 | 第73-74页 |
·英国伦敦保护区确定与规划 | 第74页 |
·国内外参与案例比较分析 | 第74-79页 |
·国内外参与要素对比 | 第74-75页 |
·参与式方法类型总结 | 第75-76页 |
·对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公共参与”的启示 | 第76-79页 |
第5章 “公共参与”与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规划编制 | 第79-104页 |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现状 | 第80-85页 |
·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参与不足 | 第80-81页 |
·实施项目编制过程中参与缺失 | 第81-83页 |
·建设项目审批程序中参与失效 | 第83-85页 |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内不同群体的参与特点 | 第85-93页 |
·多元的参与群体 | 第85-88页 |
·多样的参与诉求 | 第88-91页 |
·多重的行为特征 | 第91-93页 |
·公共参与的方法工具 | 第93-96页 |
·公共参与的主要工具 | 第93-94页 |
·公共参与的系列程序 | 第94-95页 |
·公共参与的可用方法 | 第95-96页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中的“公共参与”对策 | 第96-103页 |
·规划编制中重视“全过程”的公共参与 | 第96-101页 |
·实施项目规划编制中的参与细则 | 第101-102页 |
·审批程序中“全过程”的公共参与 | 第102-103页 |
·对现有保护规划编制体系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规划决策纳入公共参与 | 第103页 |
·对规划公示的细则深化 | 第103页 |
·对现有审批程序的补充 | 第103-104页 |
第6章 可持续复兴目标下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参与”对策 | 第104-144页 |
·可持续复兴目标解读 | 第105-106页 |
·共识基础之上的保护 | 第105页 |
·小规模渐进式差异化 | 第105页 |
·延续传统的社区结构 | 第105页 |
·京味特色的文化活力 | 第105-106页 |
·建立长效的保障与反馈机制 | 第106-110页 |
·建立公共参与管理机制 | 第106-109页 |
·畅通信息反馈渠道 | 第109-110页 |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 第110-115页 |
·找政府目标与居民诉求的平衡点 | 第110-112页 |
·发挥社区居委会的主动性 | 第112-115页 |
·从“自愿腾退”到“合作共建” | 第115-122页 |
·搭建“自愿式、常态化、差异化”的腾退平台 | 第115-120页 |
·鼓励留下来的居民参与共建 | 第120-122页 |
·整合资源促进多方协作 | 第122-135页 |
·发挥责任规划师联络协调作用 | 第123-128页 |
·重视第三方 NGO 组织 | 第128-132页 |
·整合社会多元的资源网络 | 第132-135页 |
·倡导社区层面的公共参与 | 第135-144页 |
·搭建具体问题的协作平台 | 第136-137页 |
·明确社区层面的参与内容 | 第137-138页 |
·确定具体问题的参与环节 | 第138-139页 |
·采用兼顾各方的参与形式 | 第139-140页 |
·制定合理的参与流程 | 第140-142页 |
·各方配合资源投入 | 第142页 |
·发挥社区层面的参与价值 | 第142-14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4-146页 |
·结语—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复兴目标下的公共参与 | 第144-145页 |
·不足 | 第145页 |
·展望—迈向公共参与保护的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49页 |
图表目录 | 第149-155页 |
致谢 | 第155-157页 |
附录 A 专家访谈记录(6 位) | 第157-175页 |
附录 B 什刹海文保区居民调查问卷(节选) | 第175-176页 |
附录 C 规划师调查问卷(节选) | 第176-17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