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河网原水饮用水处理组合工艺中试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水源和净水厂现状介绍 | 第12-13页 |
·水源污染状况 | 第12页 |
·净水设施现状 | 第12-13页 |
·饮用水处理技术简介 | 第13-18页 |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 | 第13-14页 |
·混凝沉淀技术 | 第14-16页 |
·石英砂滤池过滤技术 | 第16-17页 |
·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 | 第17-18页 |
·污染物的去除机理概述 | 第18-22页 |
·氨氮的去除 | 第18-19页 |
·有机污染物的去除 | 第19-21页 |
·铁、锰的去除 | 第21-22页 |
·课题概述 | 第22-25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研究创新性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中试试验装置及方法 | 第25-30页 |
·试验装置 | 第25-26页 |
·工艺运行参数 | 第26-27页 |
·预处理单元 | 第26页 |
·常规处理单元 | 第26页 |
·深度处理单元 | 第26-27页 |
·技术路线 | 第27页 |
·实验分析项目与检测方法 | 第27-28页 |
·浙江省现代化水厂出厂水优质标准简介 | 第28页 |
·试验阶段原水水质状况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中试工艺处理效果研究 | 第30-53页 |
·试验阶段的划分 | 第30-31页 |
·中试工艺各单元溶解氧的变化 | 第31页 |
·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研究 | 第31-37页 |
·原水氨氮的变化规律 | 第32页 |
·去除效果分析 | 第32-34页 |
·各单元对氨氮去除贡献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6页 |
·优化运行建议 | 第36-37页 |
·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 | 第37-45页 |
·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变化趋势 | 第37-38页 |
·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效果分析 | 第38-41页 |
·去除效果 | 第38-39页 |
·去除贡献分析 | 第39-41页 |
·优化运行建议 | 第41页 |
·TOC的去除效果分析 | 第41-44页 |
·去除效果 | 第41-42页 |
·去除贡献分析 | 第42-44页 |
·UV-254的去除效果分析 | 第44-45页 |
·对铁、锰的去除效果研究 | 第45-50页 |
·原水中铁、锰的变化规律 | 第45-46页 |
·铁的去除效果分析 | 第46-47页 |
·锰的去除效果分析 | 第47-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3页 |
第四章 中试工艺运行管理研究 | 第53-65页 |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重启过程 | 第53-56页 |
·正常的停池与启动 | 第53-54页 |
·较低温度下的重启 | 第54-56页 |
·斜管沉淀池稳定运行研究 | 第56-58页 |
·斜管沉淀池矾花周期性上浮现象 | 第56-57页 |
·矾花上冒成因分析 | 第57-58页 |
·稳定运行措施 | 第58页 |
·臭氧投加的稳定性研究 | 第58-61页 |
·臭氧气体浓度的检测 | 第58-59页 |
·臭氧投加效果的判断 | 第59-61页 |
·判断依据 | 第59-60页 |
·臭氧正常投加 | 第60页 |
·臭氧投加量不稳定 | 第60-61页 |
·深度处理单元低浊过滤问题及滤池节水研究 | 第61-63页 |
·微膨胀反冲洗节水效果分析 | 第61-62页 |
·低浊过滤问题研究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5-69页 |
·结论 | 第65-68页 |
·中试工艺处理效果分析阶段 | 第65-67页 |
·艺运行管理研究阶段 | 第67-68页 |
·建议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