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绿化规划论文--绿化系统规划论文

城市游憩型绿道网络的构建研究--以洛阳为例

致谢第1-8页
摘要第8-9页
1. 绪论第9-12页
   ·研究背景第9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9页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9-12页
     ·研究方法第9-11页
     ·技术路线第11-12页
2. 概念综述第12-17页
   ·绿道的概念第12-13页
     ·绿道的特性第12-13页
     ·绿道的分类第13页
   ·游憩的概念第13-17页
     ·城市游憩型绿道的概念第14页
     ·城市游憩型绿道的功能第14-15页
     ·城市游憩型绿道的分类第15页
     ·城市游憩型绿道的构成要素第15-17页
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综述第17-24页
   ·国外研究概况第17-18页
   ·国内研究概况第18-19页
   ·国内外相关实践第19-22页
     ·日本筑波科学城绿道网络第19-20页
     ·广东省韶关市绿道规划第20-22页
     ·我国其他城市的绿道实践第22页
   ·本章小结第22-24页
     ·绿道的建设形式多样第22-23页
     ·绿道的生态效益显著第23页
     ·绿道概念的普及与推广第23-24页
4. 城市游憩型绿道系统研究第24-28页
   ·城市游憩型绿道的构建原则第24-25页
     ·连续性原则第24页
     ·可达性原则第24页
     ·生态性原则第24页
     ·开放性原则第24页
     ·服务性原则第24-25页
     ·特色性原则第25页
   ·城市游憩型绿道构建的影响因素第25-26页
     ·城市绿地的形态与分布第25页
     ·城市带状绿色空间第25页
     ·城市道路状况第25页
     ·城市历史文脉第25-26页
   ·城市游憩型绿道的结构组成第26-28页
     ·通行系统第26页
     ·生物生境第26页
     ·节点第26-27页
     ·景观第27页
     ·服务设施第27-28页
5. 城市游憩型绿道的选取第28-34页
   ·层次分析法第28页
   ·评价指标体系第28-32页
     ·游憩性第29页
     ·景观性第29-30页
     ·交通性第30-31页
     ·生态性第31-32页
   ·评价因子权重第32-34页
     ·层次结构模型图(图 5-1)第32-33页
     ·评价因子计算统计(表 5-2)第33页
     ·评价因子权重计算结果(表 5-3)第33-34页
6. 洛阳市城市游憩型绿道网络的构建第34-60页
   ·洛阳市城市基本概况第34-38页
     ·自然社会经济状况第34页
     ·城市绿化现状第34-38页
   ·调查对象选取第38页
   ·洛阳城市道路游憩型绿道的选择第38-46页
     ·调查结果分析第44页
     ·综合评价第44-45页
     ·建设潜力第45-46页
     ·存在问题第46页
   ·洛阳城市滨河游憩型绿道的选择第46-51页
     ·洛河流域第47-49页
     ·涧河流域第49-50页
     ·瀍河流域第50-51页
   ·洛阳风景名胜、历史古迹游憩型绿道的选择第51-54页
     ·龙门石窟游憩绿道线第52-53页
     ·白马寺游憩绿道线第53-54页
   ·洛阳城市特色游憩型绿道的设想第54-56页
   ·洛阳市游憩型绿道的建设模式第56-59页
     ·道路交通型游憩绿道第56-57页
     ·滨河型游憩绿道第57页
     ·历史名胜古迹型游憩绿道第57-58页
     ·特色文化型游憩绿道第58-59页
   ·洛阳市游憩型绿道网络的确定第59-60页
7. 结论与讨论第60-62页
   ·结论第60页
   ·讨论第60-61页
   ·思考与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英文摘要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郑州市居住区绿地植物群落空间结构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绿色理念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建设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