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引言 | 第11-21页 |
| 一、 选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一) 选题的提出 | 第11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 (一) 儿童福利 | 第12-13页 |
| (二) 儿童福利服务 | 第13-14页 |
| (三) 我国的儿童福利政策 | 第14-15页 |
| (四) 非政府组织 | 第15-17页 |
| (五) 简要评述 | 第17-18页 |
| 三、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四、 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19页 |
| (一) 研究重点 | 第19页 |
| (二) 研究难点 | 第19页 |
| 五、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1页 |
| (一) 可能的创新 | 第19-20页 |
| (二) 存在的不足 | 第20-21页 |
| 第一章 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现状 | 第21-27页 |
| 一、 我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阶段及基本特征 | 第21-23页 |
| (一) 第一阶段:萌芽 1949-1957 年 | 第21页 |
| (二) 第二阶段:初步发展 1958-1966 年 | 第21-22页 |
| (三) 第三阶段:发展受阻 1967-1978 年 | 第22页 |
| (四) 第四阶段:恢复 1979-1989 年 | 第22页 |
| (五) 第五阶段:快速发展 1990-2009 年 | 第22页 |
| (六) 第六阶段:突破 2010 年以来 | 第22-23页 |
| 二、 目前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取得的成果 | 第23-25页 |
| (一) 我国儿童福利立法现状 | 第23页 |
| (二) 儿童福利行政机构 | 第23页 |
| (三) 儿童福利服务状况 | 第23-25页 |
| 三、 我国目前儿童福利事业评析 | 第25-27页 |
| (一) 儿童福利价值理念急需改变 | 第25页 |
| (二) 没有独立的国家儿童福利系统 | 第25-26页 |
| (三) 国有儿童福利机构保障范围狭窄 | 第26页 |
| (四) 儿童福利的多元化程度低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儿童福利事业中的合作概况 | 第27-36页 |
| 一、 儿童福利领域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必要性 | 第27-30页 |
| (一) 理论分析 | 第27-28页 |
| (二) 非政府组织的优势 | 第28-29页 |
| (三) 目前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 第29-30页 |
| 二、 国有儿童福利机构在儿童福利事业中的作用 | 第30-32页 |
| (一) 国有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对象 | 第30页 |
| (二) 国有儿童福利机构的资金来源 | 第30页 |
| (三) 国有儿童福利机构的人力资源 | 第30-31页 |
| (四) 国有儿童福利机构的主要作用 | 第31-32页 |
| 三、 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中的现状及作用 | 第32-35页 |
| (一) 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儿童福利领域中的现状 | 第32-33页 |
| (二) 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中的作用 | 第33-35页 |
| 四、 西方国家儿童福利典范 | 第35-36页 |
| (一) 社会救助型 | 第35页 |
| (二) 教养取向发展型 | 第35页 |
| (三) 社会保护型 | 第35页 |
| (四) 社会参与式整合性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改善我国儿童福利领域内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 | 第36-44页 |
| 一、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关系理论 | 第36页 |
| 二、 比较与借鉴:国外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关系 | 第36-38页 |
| (一) 英国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 | 第37页 |
| (二) 英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 | 第37-38页 |
| (三) 英国的儿童福利事业 | 第38页 |
| 三、 改善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儿童福利领域内合作的对策建议 | 第38-44页 |
| (一) 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实际案例分析——以世界宣明会为例 | 第39-40页 |
| (二) 儿童福利事业中政府、非政府组织各自的角色定位 | 第40-41页 |
| (三) 改善我国目前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儿童福利领域内合作关系的建议 | 第41-44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