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认识 | 第11-20页 |
| 1. 流行病学 | 第11页 |
| 2. 病因病机 | 第11-14页 |
| ·遗传因素 | 第11-12页 |
| ·性激素类 | 第12页 |
| ·环境因素 | 第12页 |
| ·自身抗体 | 第12-13页 |
| ·细胞免疫 | 第13页 |
| ·胆管上皮细胞(bile duct endothelial cells,BECs) | 第13-14页 |
| 3. 病理学特征 | 第14页 |
| 4. 临床特点 | 第14-15页 |
| ·PBC临床分期 | 第14-15页 |
| ·PBC特殊并发症 | 第15页 |
| ·PBC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 第15页 |
| 5. 诊断标准 | 第15页 |
| 6. 治疗方法 | 第15-20页 |
| 第二部分 传统医学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认识 | 第20-24页 |
| 1. 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相关的病名考证 | 第20页 |
| 2. 古代医籍与本病相关病因病机认识 | 第20-21页 |
| 3. 近代中医与胆汁性肝硬化相关病因病机研究 | 第21-22页 |
| 4. 近代中医有关本病的治疗研究 | 第22-24页 |
| ·单纯中医辨证治疗 | 第22页 |
| ·基础方加减结合西医治疗 | 第22-23页 |
| ·中医辨证结合西医治疗 | 第23-24页 |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4-34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 ·病例选择 | 第24-25页 |
| ·病例来源 | 第25页 |
| ·治疗方法 | 第25-26页 |
| ·治疗效果 | 第26-27页 |
| ·统计分析 | 第27-28页 |
| 3. 结果 | 第28-34页 |
| ·两组入选病例治疗前基线情况比较 | 第28-29页 |
| ·治疗结果 | 第29-34页 |
|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29-32页 |
| ·生化指标的比较 | 第32-34页 |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34-43页 |
| 1. 疗效分析 | 第34页 |
| 2. 金实教授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证治经验 | 第34-37页 |
| ·脏腑气血失调为基础,外感内伤引发本病 | 第35页 |
| ·正气亏虚为根本,湿热瘀滞、胆络失和为基本病机 | 第35页 |
| ·分阶段治疗,利胆和络为治疗大法,贯穿始终 | 第35-36页 |
| ·利胆和络方为基础,随症加减 | 第36-37页 |
| 3. 利胆和络方作用机理探讨 | 第37-39页 |
| ·利胆和络方药物组成及组方药物探讨 | 第37-38页 |
| ·主要药物作用机理探讨 | 第38-39页 |
| 4. 病案举例 | 第39-41页 |
| 5. 问题与展望 | 第41-43页 |
| ·研究样本量较少,观察时间不长 | 第41页 |
| ·研究局限于复方汤剂联合西药研究,未做单方及成分研究 | 第41页 |
| ·本病辨证分型种类多,不统一 | 第41页 |
| ·观察指标的局限性 | 第41页 |
| ·注意本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 第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 附录 | 第47-50页 |
| 1. 临床研究调查表 | 第47-49页 |
| 2.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49-5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