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失稳滑动瞬态过程的实验观测与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8页 |
| ·Byerlee 定律 | 第12页 |
| ·速度-状态摩擦本构关系 | 第12-14页 |
| ·应力扰动与地震触发的关系 | 第14页 |
| ·断层失稳滑动瞬态过程研究 | 第14-17页 |
| ·裂纹扩展机制研究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18-21页 |
| 第2章 实验设计和瞬态场观测方法 | 第21-31页 |
| ·实验设计 | 第21-22页 |
| ·加载方式 | 第22-23页 |
| ·瞬态场观测方法 | 第23-31页 |
| ·应变观测系统 | 第23-27页 |
| ·速度观测系统 | 第27-28页 |
| ·声发射系统 | 第28-29页 |
| ·数字散斑系统 | 第29-31页 |
| 第3章 三维断层扩展瞬态过程的实验研究 | 第31-41页 |
| ·引言 | 第31-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 ·实验结果 | 第33-40页 |
| ·样品 A 的断层扩展瞬态过程 | 第33-36页 |
| ·样品 B 的裂纹扩展瞬态过程 | 第36-40页 |
| ·讨论 | 第40-41页 |
| 第4章 双剪模型粘滑失稳特征的实验研究 | 第41-61页 |
| ·引言 | 第41页 |
| ·实验方法 | 第41-44页 |
| ·实验结果 | 第44-60页 |
| ·粘滑失稳的瞬态应变场 | 第44-57页 |
| ·粘滑失稳的速度特征 | 第57-58页 |
| ·粘滑失稳的声发射特征 | 第58-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第5章 斜面剪切模型粘滑失稳特征的实验研究 | 第61-75页 |
| ·引言 | 第61页 |
| ·实验方法 | 第61-63页 |
| ·实验结果 | 第63-73页 |
| ·斜面剪切模型的失稳特征 | 第64-69页 |
| ·应变场特征和震源移动过程 | 第69-73页 |
| ·小结 | 第73-75页 |
| 第6章 拐折模型粘滑失稳特征的实验研究 | 第75-83页 |
| ·引言 | 第75页 |
| ·实验方法 | 第75-77页 |
| ·实验结果 | 第77-81页 |
| ·拐折模型“双震”事件的失稳特征 | 第77-79页 |
| ·拐折模型“三震”事件的失稳特征 | 第79-81页 |
| ·小结 | 第81-83页 |
| 第7章 粘滑的失稳时空结构及弹性回跳模型 | 第83-89页 |
| ·粘滑失稳的时空结构 | 第83页 |
| ·三种粘滑模型的参数对比 | 第83-85页 |
| ·弹性回跳模型 | 第85-89页 |
| 第8章 粘滑实验的震级评估和应力降分析 | 第89-101页 |
| ·引言 | 第89-90页 |
| ·实验设计 | 第90-91页 |
| ·震级估算方法与数据分析 | 第91-95页 |
| ·粘滑应力降与震级的关系 | 第95-98页 |
| ·实验室地震与现场地震的应力降对比 | 第98-99页 |
| ·小结 | 第99-101页 |
| 第9章 区域加载过程与发震断层变形演化的实验研究 | 第101-109页 |
| ·引言 | 第101-102页 |
| ·实验设计 | 第102-103页 |
| ·应力应变路径分析方法 | 第103-104页 |
| ·实验结果 | 第104-106页 |
| ·自发地震的应力应变路径 | 第104-105页 |
| ·诱发地震的应力应变路径 | 第105-106页 |
| ·局部应变对应力加载的响应 | 第106-107页 |
| ·小结 | 第107-109页 |
| 第10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09-113页 |
| ·主要结论 | 第109-110页 |
| ·主要进展和工作展望 | 第110-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19页 |
| 致谢 | 第119-121页 |
| 作者简介 | 第121-123页 |
| 附录 | 第123-142页 |
| 附录1 应变场观测系统设计 | 第123-127页 |
| 附录2 断层形貌扫描系统研发 | 第127-133页 |
| 附录3 小型电动地质取芯钻机 | 第133-137页 |
| 附录4 地质软材料的复杂变形的模拟加载及测量系统 | 第137-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