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8页 |
·引言 | 第12页 |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 | 第12-13页 |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 第12-13页 |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页 |
·水稻胡麻叶斑病 | 第13-16页 |
·水稻胡麻叶斑病的症状及田间发生特点 | 第13-14页 |
·水稻胡麻叶斑病的循环 | 第14-15页 |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因及防治措施 | 第15-16页 |
·真菌中的质膜 H+-ATPase | 第16-22页 |
·P 型 ATPase 的分类和分布 | 第17-19页 |
·真菌质膜 H+-ATPase 的结构、功能和作用机制 | 第19-20页 |
·真菌中质膜 H+-ATPase 的活性调节 | 第20-22页 |
·植物的抗病性 | 第22-25页 |
·植物的抗病机制 | 第22-23页 |
·植物抗性有关的生理生化反应 | 第23-24页 |
·植物抗病相关基因 | 第24-25页 |
·硅与水稻胡麻叶斑病抗性关系 | 第2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8页 |
第二章 水稻胡麻叶斑菌侵染条件研究 | 第28-36页 |
·供试材料和方法 | 第28-32页 |
·供试水稻品种和菌种分离、培养 | 第28页 |
·培养基配方 | 第28-30页 |
·温度对胡麻叶斑病菌侵入的影响 | 第30-31页 |
·保湿时间对胡麻叶斑菌入侵的影响 | 第31页 |
·不同保湿时间与温度组合对胡麻叶斑菌入侵的影响 | 第31-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温度对胡麻叶斑病菌致病性的影响 | 第32页 |
·保湿时间对胡麻叶斑病菌致病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不同保湿时间与温度组合对胡麻叶斑病菌致病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水稻胡麻叶斑菌寄主范围调查 | 第36-40页 |
·供试材料与方法 | 第36页 |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寄主范围测定 | 第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水稻胡麻叶斑病田间抗性鉴定及品种筛选 | 第40-46页 |
·供试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供试水稻及胡麻叶斑病原菌的分离、保存、培养 | 第40页 |
·不同水稻品对胡麻叶斑病的抗性分析 | 第40-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不同水稻品种抗胡麻叶斑病的田间抗性鉴定 | 第41页 |
·筛选出高抗和高感品种 | 第41-4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硅与水稻胡麻叶斑病的关系 | 第46-52页 |
·供试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供试水稻及胡麻叶斑病原菌的分离、保存、培养 | 第46页 |
·病情指数调查 | 第46页 |
·不同水稻品种硅含量测定 | 第46-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标准曲线 | 第48页 |
·胡麻叶斑病病情指数及水稻叶片硅含量测定结果 | 第48-5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