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固后桥梁技术状况的评估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引言 | 第9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加固后桥梁评定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国外加固后桥梁评定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内加固后桥梁评定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加固后桥梁的评定方法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桥梁常用的加固方法及二次病害 | 第15-25页 |
| ·桥梁常用加固方法 | 第15-19页 |
| ·增加梁(板)截面面积加固法 | 第15-16页 |
| ·粘贴钢板加固法 | 第16页 |
| ·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 | 第16-17页 |
| ·改变结构体系加固法 | 第17页 |
|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 第17-18页 |
| ·其他方法 | 第18-19页 |
| ·加固后桥梁常见二次病害 | 第19-23页 |
| ·增加梁(板)截面面积结构的二次病害 | 第19页 |
| ·粘贴钢板结构的二次病害 | 第19-20页 |
| ·粘贴纤维复合材料的结构二次病害 | 第20-21页 |
| ·改变结构体系结构的二次病害 | 第21页 |
| ·体外预应力结构的二次病害 | 第21-22页 |
| ·裂缝闭合后结构的二次病害 | 第22页 |
| ·支座、伸缩缝更换后结构的二次病害 | 第22页 |
| ·加固后桥梁结构常见二次病害总结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加固后桥梁综合评定理论 | 第25-37页 |
|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 | 第25-29页 |
| ·概述 | 第25页 |
| ·改进层次分析法原理 | 第25-26页 |
| ·改进层次分析法计算步骤 | 第26-28页 |
|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算例 | 第28-29页 |
| ·模糊综合评定理论 | 第29-36页 |
| ·模糊综合评定的基本原理 | 第29-30页 |
| ·隶属函数和隶属度的确定 | 第30-32页 |
| ·评定模型的确定 | 第32-35页 |
| ·评定等级计算方法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 第37-46页 |
| ·加固后桥梁部件的权重计算 | 第37-42页 |
| ·构造加固后桥梁的层次分析结构 | 第37页 |
| ·构造加固后桥梁结构的判断矩阵 | 第37-41页 |
| ·MATLAB计算加固后桥梁各部分权重 | 第41-42页 |
| ·加固后桥梁评定指标权重计算 | 第42-45页 |
| ·评定等级的建立 | 第42页 |
| ·加固后桥梁评定指标的确定 | 第42-43页 |
| ·加固后桥梁的评定指标的权重计算 | 第43-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加固后桥梁模糊综合评定 | 第46-67页 |
| ·概述 | 第46页 |
| ·评定指标标准化 | 第46-47页 |
| ·加固后桥梁结构模糊综合评定等级标准 | 第47-58页 |
| ·桥面系模糊综合评定等级标准 | 第47-49页 |
| ·上部结构模糊综合评定等级标准 | 第49-54页 |
| ·传力结构模糊综合评定等级标准 | 第54页 |
| ·下部结构模糊综合评定等级标准 | 第54-58页 |
| ·数值型指标的隶属函数 | 第58-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第六章 工程实例分析 | 第67-83页 |
| ·桥梁概况 | 第67页 |
| ·加固前后桥梁的荷载试验结果 | 第67-70页 |
| ·加固前桥梁荷载试验结果 | 第67-69页 |
| ·加固后桥梁荷载试验结果 | 第69-70页 |
| ·桥梁加固前的技术状况评定 | 第70-76页 |
| ·加固前病害检测结果 | 第70-71页 |
| ·规范评定加固前桥梁技术状况 | 第71-72页 |
| ·加固前桥梁模糊综合评定 | 第72-76页 |
| ·加固后桥梁的技术状况评定 | 第76-82页 |
| ·第一级指标的模糊评定 | 第76-79页 |
| ·第二级指标的模糊评定 | 第79-81页 |
| ·第三级指标的模糊评定 | 第81-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 ·结论 | 第83页 |
| ·展望 | 第83-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