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图录 | 第10-11页 |
表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国内旅游的迅猛发展 | 第12页 |
·区域旅游开发与合作的兴起 | 第12-13页 |
·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批准设立 | 第13页 |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研究水平及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及内容结构 | 第17-18页 |
·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8页 |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区域旅游合作理论分析 | 第20-29页 |
·研究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产业集聚理论 | 第20页 |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理论 | 第20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20-21页 |
·“核心—边缘”理论 | 第21页 |
·点轴开发理论 | 第21-22页 |
·跨省域毗邻区区域旅游合作动力机制分析 | 第22-26页 |
·内在驱动力 | 第22-25页 |
·外在驱动力 | 第25-26页 |
·区域旅游合作模型构建 | 第26-29页 |
·单一合作模式 | 第26页 |
·综合合作模式 | 第26-27页 |
·无障碍旅游模式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旅游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9-39页 |
·概念解析 | 第29-30页 |
·区域内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 第30-32页 |
·旅游产业链布局分析 | 第32-33页 |
·旅游接待状况分析 | 第33页 |
·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 第33-36页 |
·运城市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 第33-34页 |
·三门峡市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 第34-35页 |
·临汾市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 第35页 |
·渭南市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 第35-36页 |
·区域内旅游合作问题分析 | 第36-39页 |
·主导地位不明确 | 第36页 |
·合作形式单一 | 第36-37页 |
·部分企业参与意愿不高 | 第37页 |
·缺少有效的政府管理协调机制 | 第37-38页 |
·缺少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 | 第38-39页 |
第四章 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可行性分析 | 第39-48页 |
·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推动力分析 | 第39-44页 |
·资源互补需求 | 第39-41页 |
·资源集聚效应 | 第41-43页 |
·区域边缘效应 | 第43-44页 |
·区域经济一体化 | 第44页 |
·政府的极力推动 | 第44页 |
·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其它相关条件分析 | 第44-48页 |
·交通可达性分析 | 第44-45页 |
·目标客源市场分析 | 第45-46页 |
·旅游主题定位分析 | 第46-48页 |
第五章 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及对策研究 | 第48-59页 |
·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分析 | 第48-50页 |
·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现有旅游合作模式 | 第48页 |
·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未来旅游合作模式——综合合作模式 | 第48-50页 |
·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开发对策 | 第50-59页 |
·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旅游形象塑造与构建 | 第50-51页 |
·构建互补的产品群 | 第51-53页 |
·打造经典线路组合 | 第53-55页 |
·升级旅游产业链 | 第55-56页 |
·建立多元化营销网络 | 第56-57页 |
·创建信息化服务平台 | 第57-59页 |
第六章 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保障体系建设 | 第59-62页 |
·组织保障体系 | 第59-60页 |
·建立政府主导的以企业为主体和市场配置的共同推进机制 | 第59页 |
·建立区域轮动的旅游合作协调组织体系 | 第59页 |
·建立旅游、文保、文化、交通、城建分工合作体系 | 第59-60页 |
·政策保障体系 | 第60页 |
·实行产业开放政策 | 第60页 |
·实行奖励优惠政策 | 第60页 |
·管理保障体系 | 第60-62页 |
·制定科学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 | 第60-61页 |
·制定相关统一严格的行业标准 | 第61-6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2-63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62页 |
·研究不足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