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山华山松凋落针叶及真菌降解作用的初步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前言 | 第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28页 |
| ·森林凋落物降解的研究概况 | 第11-23页 |
| ·森林凋落物的概念 | 第11-12页 |
| ·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因素 | 第12-14页 |
| ·参与凋落物降解的微生物多样性 | 第14-19页 |
| ·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酶作用 | 第19-23页 |
| ·国内外对凋落物的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 ·华山松简介 | 第25-28页 |
| ·我国华山松的地位及分布 | 第25页 |
| ·华山松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 ·四川二郎山简介 | 第27-28页 |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8-29页 |
|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9页 |
| ·研究内容 | 第29页 |
| ·技术路线 | 第29页 |
| 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29-39页 |
| ·试验样地选择 | 第29-30页 |
|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 第30页 |
| ·实验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30页 |
| ·华山松松针凋落物含水率的测定 | 第30页 |
| ·凋落物酶活测定 | 第30-34页 |
| ·纤维素内切酶活测定(DNS法) | 第31页 |
| ·木聚糖酶活力测定(DNS法) | 第31-32页 |
| ·多酚氧化酶测定 | 第32-33页 |
| ·过氧化氢酶测定(高锰酸钾滴定法) | 第33-34页 |
| ·过氧化物酶测定 | 第34页 |
| ·华山松凋落叶的养分元素含量测定 | 第34-35页 |
| ·真菌对松针的室内分解试验 | 第35-39页 |
| ·菌种 | 第35页 |
| ·真菌的分离与培养 | 第35页 |
| ·真菌通用引物对ITS区序列的分子测序及鉴定 | 第35-36页 |
| ·根球壳孢菌特异引物的扩增及测序 | 第36-37页 |
| ·羧甲基纤维素钠刚果红平板筛选产纤维素酶菌 | 第37页 |
| ·松针发酵测定纤维素降解酶 | 第37-39页 |
| 5 结果与分析 | 第39-61页 |
| ·凋落物含水率的变化 | 第39-40页 |
| ·华山松凋落针叶的酶活测定 | 第40-45页 |
| ·内切纤维素酶 | 第40-41页 |
| ·木聚糖酶 | 第41-42页 |
| ·多酚氧化酶 | 第42-43页 |
| ·过氧化氢酶 | 第43-44页 |
| ·过氧化物酶 | 第44-45页 |
| ·华山松凋落针叶基质质量分析 | 第45-48页 |
| ·华山松针叶N、P元素含量 | 第45-46页 |
| ·华山松针叶K元素含量 | 第46-47页 |
| ·华山松针叶的N/P特点 | 第47-48页 |
| ·凋落物性质的相关分析 | 第48-49页 |
| ·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49-57页 |
| ·枯树华山松上真菌的培养特征 | 第49-50页 |
| ·真菌ITS序列分析及菌的初步鉴定 | 第50-55页 |
| ·特异引物的PCR扩增及测序鉴定 | 第55-57页 |
| ·真菌松针降解室内试验 | 第57-61页 |
| ·纤维素降解培养基筛选 | 第57-58页 |
| ·松针质量损失率变化 | 第58页 |
| ·纤维素内切酶作用 | 第58-59页 |
| ·纤维素外切酶作用 | 第59-60页 |
| ·β-葡聚糖酶作用 | 第60-61页 |
| 6 结论与讨论 | 第61-65页 |
| ·华山松凋落针叶的相关分析 | 第61-63页 |
| ·样地实地情况调查 | 第61-62页 |
| ·华山松凋落针叶元素含量 | 第62页 |
| ·华山松凋落针叶各酶活变化及其对降解的影响 | 第62-63页 |
| ·真菌对华山松凋落针叶的降解作用 | 第63-65页 |
| ·枯死华山松上根球壳孢菌的分离 | 第63-64页 |
| ·分离菌株的纤维素降解能力 | 第64页 |
| ·根球壳孢菌与华山松的关系探讨 | 第64-65页 |
| 7 展望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附图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