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哲学指导下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法哲学问题再探析
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论 | 第11-23页 |
(一) 问题的缘起 | 第11-13页 |
(二) 《形态》篇章结构与版本考证 | 第13-17页 |
(三)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23页 |
一、 从自然到历史:法哲学基础问题之变迁 | 第23-34页 |
(一) 自然与历史:法哲学的古今之辨 | 第23-30页 |
(二) 走向历史的马克思 | 第30-34页 |
二、 《形态》中“历史本位论”的确立 | 第34-44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科学” | 第34-35页 |
(二) 《形态》中的“历史”概念及其意义 | 第35-39页 |
(三) 《形态》中的“自然”概念及其意义 | 第39-41页 |
(四) 《形态》中历史与自然的统一 | 第41-44页 |
三、 法和法律与历史法则 | 第44-52页 |
(一) 法和法律“没有历史” | 第44-47页 |
(二) 两种历史,两种历史法则 | 第47-52页 |
四、 人类的“史前史”与法和法律的历史现实 | 第52-75页 |
(一) “史前史”的“经济史”性质 | 第52-55页 |
(二) “史前史”中的法和法律 | 第55-64页 |
(三) “史前史”的“非历史”性质 | 第64-70页 |
(四) “史前史”中的法和法律与人类的不自由 | 第70-75页 |
五、 真正的历史与法和法律的历史终点 | 第75-85页 |
(一) 由“史前史”走向真正的历史 | 第75-80页 |
(二) 法和法律的最终历史命运 | 第80-85页 |
结论 | 第85-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