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铜基梯度润湿表面的制备及表征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1页
   ·引言第12-13页
   ·表面润湿性与接触角第13-16页
     ·接触角定义及Young’s方程第13页
     ·前进角、后退角与接触角滞后第13-14页
     ·Wenzel模型和Cassie模型第14-16页
   ·梯度润湿表面的制备方法第16-20页
     ·自组装法第16-17页
     ·离子交换法第17-18页
     ·光致表面化学反应法第18页
     ·聚合物熔融法第18-19页
     ·激光刻蚀法第19-20页
   ·梯度润湿表面的应用第20-26页
     ·凝结换热第20-21页
     ·液滴移动第21-24页
     ·微流体流动第24-25页
     ·生物吸附第25-26页
   ·铜基特殊润湿性表面的研究现状第26-28页
     ·铜基特殊润湿性表面的制备研究现状第26-27页
     ·铜基特殊润湿性表面的应用现状第27-28页
   ·本课题研究背景、内容及创新性第28-31页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8页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28-30页
     ·本课题的创新第30-31页
第二章 铜基自组装法制备梯度润湿表面第31-44页
   ·引言第31-32页
   ·实验部分第32-35页
     ·实验原料第32页
     ·实验仪器第32-33页
     ·实验方法第33-35页
     ·测试与表征第35页
   ·结果与讨论第35-43页
     ·粗糙铜基底表面形貌的表征第35页
     ·粗糙铜基底表面物质晶体结构分析第35-36页
     ·铜基底粗糙表面十六酸分子的吸附动力学第36-37页
     ·铜基底粗糙表面正十二烷基硫醇分子的吸附动力学第37-38页
     ·铜基自组装法制备梯度润湿表面的接触角表征第38-39页
     ·十六酸或正十二烷基硫醇溶液滴加速率对铜基梯度斜率的影响第39-40页
     ·铜基自组装法制备梯度润湿表面机理第40-42页
     ·铜基自组装法制备梯度润湿表面的耐湿热性测试第42-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铜基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制备梯度润湿表面第44-58页
   ·引言第44-45页
   ·实验部分第45-47页
     ·实验原料第45页
     ·实验仪器第45-46页
     ·实验方法第46-47页
     ·测试与表征第47页
   ·结果与讨论第47-56页
     ·碱性辅助表面氧化反应机理第47-48页
     ·电流强度对铜基润湿性的影响第48-49页
     ·电解质氢氧化钾溶液浓度对铜基润湿性的影响第49-50页
     ·温度对铜基表面润湿性的影响第50页
     ·铜基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制备梯度润湿表面的接触角表征第50-51页
     ·铜基表面氧化法制备梯度润湿表面微观形貌扫描电镜表征第51-52页
     ·铜基表面氧化法制备梯度润湿表面的晶体结构分析第52-53页
     ·表面化学组成对铜基梯度润湿表面的影响第53-56页
     ·铜基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制备梯度润湿表面的耐湿热性测试第56页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四章 铜基碱性辅助表面氧化法制备梯度润湿表面第58-71页
   ·引言第58-59页
   ·实验部分第59-61页
     ·实验原料第59页
     ·实验方法第59-60页
     ·测试与表征第60-61页
   ·结果与讨论第61-69页
     ·碱性辅助表面氧化反应机理第61页
     ·氢氧化钠和过硫酸铵溶液浓度对铜基润湿性的影响第61-62页
     ·氢氧化钠和过硫酸铵混合溶液滴加速度对铜基梯度斜率的影响第62-63页
     ·铜基表面氧化法制备梯度润湿性表面的接触角表征第63页
     ·铜基表面氧化法制备梯度润湿表面的耐湿热性测试第63-64页
     ·铜基表面氧化法制备梯度润湿表面微观形貌扫描电镜表征第64-66页
     ·铜基表面氧化法制备梯度润湿表面的晶体结构分析第66-67页
     ·表面化学组成对铜基梯度润湿表面的影响第67-69页
     ·表面微观形貌对梯度润湿表面的影响第69页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五章 铜基化学沉积法制备梯度润湿表面第71-82页
   ·引言第71-72页
   ·实验部分第72-73页
     ·实验原料第72页
     ·实验方法第72-73页
     ·测试与表征第73页
   ·结果与讨论第73-80页
     ·铜基化学还原置换反应改变表面润湿性的机理第73-74页
     ·硝酸银溶液浓度对铜基润湿性的影响第74-75页
     ·铜基化学沉积法制备梯度润湿表面的接触角表征第75-76页
     ·铜基化学沉积法制备梯度润湿表面微观形貌分析第76-77页
     ·铜基化学沉积法制备梯度润湿表面的晶体结构分析第77-78页
     ·铜基化学沉积法制备梯度润湿表面的三维表面形貌表征第78-80页
     ·铜基化学沉积法制备梯度润湿表面的耐湿热性测试第80页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结论与展望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9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1-92页
致谢第92-93页
附件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结构化水的胶体颗粒间作用力的研究
下一篇:香豆素类水溶性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DNA检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