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拟诗研究--以明七子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一、《古诗十九首》拟诗的界定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明前《古诗十九首》拟作概况 | 第12-25页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诗十九首》拟作概况 | 第12-17页 |
一、陆机的《拟古诗》 | 第13-15页 |
二、其它诗人的《古诗十九首》拟作 | 第15-17页 |
第二节 唐朝《古诗十九首》拟作概况 | 第17-23页 |
一、李白的《古诗十九首》拟作 | 第17-20页 |
二、韦应物《拟古诗十二首》 | 第20-23页 |
第三节 宋代《古诗十九首》拟作概况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前七子《古诗十九首》拟诗研究 | 第25-39页 |
第一节 复古运动第一次高潮兴起的原因 | 第25-27页 |
一、“弘治中兴”背景下托讽补世的苦心孤诣 | 第25-26页 |
二、经济结构裂变下重振传统的积极探索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何景明的《古诗十九首》拟作 | 第27-33页 |
一、“尺寸古法”,托古言志 | 第27-29页 |
二、“领会神情”,遗形取神 | 第29-31页 |
三、“舍筏达岸”,自成一家 | 第31-33页 |
第三节 前七子其它作家的《古诗十九首》拟作 | 第33-39页 |
一、拟诗内容题材的继承与创新 | 第34-37页 |
二、艺术手法的沿用与新变 | 第37-38页 |
三、前七子的拟习方式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后七子《古诗十九首》拟作研究 | 第39-51页 |
第一节 复古运动第二次高潮的背景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李攀龙《古诗十九首》拟诗研究 | 第40-46页 |
一、“视古修辞,宁失诸理” | 第40-44页 |
二、“拟议成变,日新富有” | 第44-46页 |
第三节 后七子其它作家的《古诗十九首》拟诗研究 | 第46-51页 |
一、拟诗内容题材的继承与创新 | 第46-49页 |
二、拟诗艺术手法的沿用 | 第49页 |
三、后七子的拟习方式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